兒童的營養腸胃的保健須知


 

 

     小朋友的健康向來是爸爸媽媽最為關心的議題,要如何讓家裡的孩童吃得好、吃的健康,以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攝取均衡的飲食、獲得必需的營養呢?以下針對兒童營養及常見的兒童胃腸疾病等問題來和大家進一步說明﹕

人家不要吃那個,要吃這個!

     許多小朋友都有偏食的習慣,如果大人們只是一味地迎合要求,容易產生營養攝取不均衡的現象,進而影響身體各項機能的成長。以下就1~12歲的兒童分成學齡前期與學童期,分別為您探討兩階段的兒童營養須知。

     ※學齡前期營養~

     學齡前期為 1~6歲,又稱兒幼兒期,是各種器官成熟及對社會認知發展比身體的成長顯著的時期。

    ●飲食原期

     1.每日營養素應平均分配於三餐,同時可利用點心補充營養素及熱量。

     2.一天至少喝兩杯的牛奶,供給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豆漿亦可供應蛋白質。

     3.深綠色及深黃紅色的維生素A、ß胡蘿蔔素及鐵含量都比淺色蔬菜高,每天至少應吃一份(約100公克)。

     4.補充動物內臟,提供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

     5.進入托兒所及幼稚園後,由於活動力增加,食慾自然增加,所以不必強迫進食。

     6.飲食的烹調方法應儘量簡單、可口。因為幼兒一般喜歡氣味溫和的食物,厭惡氣味過濃的蔬菜和食物。若幼兒對某種食物特別厭惡,千萬不要強迫進食,可以設改變食物的形狀、種類和烹調,尤其應該注意顏色的調配,可增加食慾。

     7.最好選擇質地軟的食物,切成丁狀或條狀,可以一口 吃下者為原則。

     8.應儘量避免吃油炸的食物。

     9.學習用湯匙或筷子時,食物要方便取用,幼兒自己吃不完時,大人再餵。

     偏食對策

     1.調整生活習慣。

     2.避免小朋友面前批評食物的好壞。

     3.廣泛地給予任何種類的食物。

     4.多變化的菜單內容,可利用野餐或飯盒方式供應。

     5.多讓幼兒到戶外活動。

     6.減少零食,尤其是太甜或油炸的食品。

     7.不強迫,應用鼓勵、勸導的方式使其進食。

     8.改善進食的環境與氣氛,譬如讓他和恥他的小朋友一道進食。

     

      ※學童前期營養~

     專指6~12歲的兒童。此時期的生長速率、心智及行為的發展相當穩定。早餐對此期的兒童格外的重要,因此不吃早餐不易獲得一天所需的全部營養,且上課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反應慢,學習效果差。

     拒食對策

     1.依活動量大小來判斷食量的多寡。

     2.明瞭其拒食動機。

     3.多準備可口的食物,避免單調化無變化的餐食內容。

     4.避免多吃含糖量高的點心、飲料,而影響正餐。

     

                 ◎一般常見營養問題及營養素補充

                  

營養問題

應補充的營養素
偏食、胃口不佳 蛋白質、醣類、維生素、礦物質
視力保健  維生素A 
骨骼牙齒保健 鈣質、維生素D
貧血 蛋白質、鐵質
便秘 水分、纖維質
腦部發育 EPA、DHA
運動後的體力補充 維生素、礦物質

        

媽,我肚子不舒服!

     談到小朋友肚子痛,大部分是胃、小腸、大腸、肝、膽出了問題,除了嘔吐、拉肚子、肚子痛、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黃疸、營養、感染外,還有一些先天的問題,下面就是簡單盤您介紹幾種兒童常見的腸胃疾病﹕

●腸套疊

     一般為迴腸跑進大腸,90%的小朋友會出現嘔吐、肚子痛或一陣一陣的哭鬧、肚子摸到香腸狀的腫塊、合併血便,痛時腿甚至會往肚子上抬,不痛的時候又好好的;可能會合併膽汁液的嘔吐,嚴重者會有昏睡、休克或抽搐、高燒不退的情形;發生機率為每一千位新生兒中就有一到四個,60%發生於一歲以下的小朋友,80%於兩歲以下。七成以上的腸套疊找不到原因,目前病例中以腺病毒及輪狀病毒較明顯;開刀治療的復發率較低,約0%至3%左右。

膽道囊腫

     雖不常見卻很重要,形成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胎兒期即有某一段膽道壁較薄,日後因疸汁的累積而形成;也有另一說法為〔後天〕,由於胰臟酵素逆流或膽道發炎造成膽道黏膜破壞而形成。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形成膽道感染、肝硬化,甚至可能會自然破裂或因為撞擊而破裂。平均每四萬個小朋友中出現一個病例,尤其是日本及中國人比歐美國家更為常見,女孩為男孩的四倍,75%出現在16歲以前。手術切除囊腫為唯一的治療方法,可避免日後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兒童肝膿瘍

     一般為細菌或阿米巴原蟲經由膽道或肝靜脈跑進肝臟而感染,病人大多會有發燒、肚子痛的情形,其它可能合併噁心、胸痛、咳嗽、嘔吐、右上腹痛,甚至肝腫大、黃疸;而阿米巴肝臟膿瘍則以右上腹痛為主。在台灣,克利氏菌佔很大部分,其他葡萄球菌在新生兒佔41%,腸內菌約佔65%,其餘則為多種病菌混合生長。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若做過臍靜脈、臍動脈插管或腹內被感染的小朋友,例如盲腸炎、胰臟炎、穿刺性外傷等、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鐵沈積症、血色素病變、免疫力不全、傷口感染等均需注意肝膿瘍發生的可能性。治療上除針對致病種而給予特效的抗生素外,接下來一系列的超音波追蹤是必須的。

●過敏性紫斑

     一般為是一種血管發炎的疾病,包括皮膚的紫斑或過敏症、腹痛併有時吐血、關節痛或關節炎或是併有血尿的症狀,會持續四星期,必須長期追蹤;但只有50%小朋友可以從糞便中驗出出血狀況,且治療後亦有復發的可能。

     大多發生在七歲以下的小孩,以春天為多,會在手臂、腳、臂部的伸展側等部位的皮膚在一個禮拜內出現症狀,剛開始可能只是蕁麻疹,慢慢才轉紅,但也有人在五個月後才出現疹子;而兩歲以下的小朋友,可能會出現在臉部或頭皮,也有可能是四肢水腫。值得注意的是,六成以上會有胃腸、腳踝或膝蓋等關節問題,少部份會出現吐血或合併腸套疊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併發血壓及腎衰竭而威脅生命。治癒後若仍出現腹痛、腸胃出現、關節痛等,均建議住院以進一歩治療。
●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是一種咸感冒引起的病毒,由糞便經口或口對口傳染,一般分為68型,包括小兒麻痺病毒、A及B群克沙奇病毒、伊柯病毒及四種新型病毒(包括68及71型)。感染腸胃道時會上吐下瀉,只要能渡過脫水的危險期,應無大礙;但身體其他地方,可能會引起發燒合併口腔、手掌、腳掌、膝蓋、臀部起小水泡(稱水足口症);或者口腔後部長小水泡或潰瘍,引起口腔疼痛及流口水(稱為峽咽炎或咽峽炎)。

     絕大多數的患兒在5至7天會自然痊癒,只有極少數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步履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的問題;除非小朋友本身免疫力有問題,或經由特殊的機轉,很少會引起死亡;目前並無疫苗或特殊藥來預防或治療,一般均是給予支持性療法,所以建議在流行期應加強洗手(尤其處理病童的糞便後及吃飯前)、避免與患兒新吻、少出入公共場所。若小朋友出現活動力減少、嗜睡、睡覺時容易有驚嚇反射、劇烈嘔吐、呼吸困難、抽搐、肢體無力等不正常現象,須住院觀察治療。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