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妙修行路

楞嚴經念佛三昧

 夢幻老人

圓妙精舍
Yuan Miaw House
1315 Northlake Drive
Richardson, TX 75080 U.S.A.
電話 : 972-783-9822
發送 E-mail: YuanMiawHouse@yahoo.com

************************************************************
*                                                                                                                     *
*    圓妙精舍負責人: 您們好!                                                                       *
*                                                                                                                     *
*     上個月我們去紐約莊嚴寺見到沈 家楨居士, 他老人家向我 們       *
*   推薦 夢幻老人著的《一條妙修行路》,我 們佛學社想請兩本。     *
*   謝謝你們能夠提供贊助。                                                                       *
*                                                                                                                     *
*                                                         裴紅 (北卡羅萊納大學佛學社)         *
*                                                         合十 祝法喜充滿                                 *
*                                                          2000. 6. 30.                                         *
*************************************************************

前 言

法門緣起
修持心要
問答匯集
後 語
附 錄
楞嚴心咒
English Edition by Rev. Wu Xian (悟現法師 英 譯

前 言

一 九八八年,阿靈頓德州大學,舉辦佛學講座,要我同大家研討佛法。開始時,應同學之要求,作佛學問答之探討。其後,介紹了《六祖法寶壇經》、《金剛經》、 《維摩詰經》等經論。八九年暑期,張怡秋博士自台返校,帶來數十本國語注音《楞嚴經》,分贈諸教授及同學,於是要我略說楞嚴。

我與《楞嚴經》是很有緣的,當我第一次去台中參訪李炳南老居士,臨別時,李老師送我一部《楞嚴經》,以及 一本永嘉大師《證道歌》。他指著經本對我說:“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部經中,這是座寶山,你進去後,不要空手走出來。”

我 回台北後,很用功地勤讀楞嚴,只覺文句古樸優美,內容豐富深廣,全經文字體裁,猶如現代戲劇之劇本。因為有此一想,遂決定將經中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一段法 緣,編寫了一個廣播劇,叫做“法海情波”,經台灣廣播電台播出。當時還沒有電視,每星期日聯播節目的廣播劇,紅極一時,家家戶戶 無不收聽,頗收傳化之效。 馬來西亞華人,亦非常喜愛,該地華人學校擬排演此劇,托悟一法師輾轉向我索取劇本。我與悟一法師素不相識,恰逢家父忌辰,在善導寺超荐,悟一法師與我不期 而遇,托我打聽法海情波廣播劇的編劇,遂自我介紹。悟一法師大喜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讓我找得好苦,總算有緣有緣。

這個廣播劇,並沒有注入楞嚴之奧義,僅是與大家結一點初機佛緣而已。

其間數十年,一有閑暇,即與楞嚴為伴,每讀誦一次,即有一次發明﹔每深究一番,即有一番進展,常讀經至深 夜,不知黎明之將至。

<>德 大既要我略說楞嚴,於是我重溫楞嚴之時,發現念佛三昧之妙法門。遂在略說楞嚴時,將念佛三昧作片斷之介紹。其後,同學們對念佛三昧這個法門,認有新義發 現,應做有系統之研究。遂將歷次所說錄音,加以剪輯整理,分為法門緣起,及修持心要二個部份。同學們在研究中,發現不明之處,一一提出疑問,均經及時解 答。又將問答匯集,作為第三部份,剪輯成每卷九十分鐘音帶三卷。經研聽,發現錄音帶在尋找資料 時,倒帶順帶很不方便,於是大家建議,將音帶抄錄為文字, 出版成冊,既可方便攜帶,又可隨時翻閱。經大眾之力,今輯錄定稿,但管窺之見,尚希諸君指教。
 

再 版 序

本書初版發行後,經諸方大德推荐,各學佛社團紛紛來函索取,存書早已告罄,後索者未償其願,經同修等決 定,再版以應需求。

有初機讀者,不能全明見性之義,希望再詳加說明。

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尊者:一切眾生不能明了自己本性,是因為執著“別業妄見” 和“同分妄見”的緣故。

要知本性從來清淨無相,但為無明所熏,一念不覺妄動,轉本有智光,動彼淨心而成業識。以無明為因,業識為 緣,因緣和合,於無生中虛妄有生,非實有生,乃自己個別惑、業所招之幻有身境,迷而不知,執此幻有之自身相為實有,此即“別業妄見 ”。

見身外但由惑現之幻有世界、眾生,乃與眾同分之虛影,迷而不知,執此幻有世界、眾生相為實有,即 “同分妄見”。

若離此二種妄見,則本性全顯。

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中解釋“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經文時說: “諸有智者,指中根人,若上根利智之人,一聞便悟,不須譬喻,無智者,喻亦難明。”

本書乃擷取《楞嚴經》中適於末法眾生修持之精義,但末法眾生根器不一,若上根利智,當然一看就明了,中根 之人,看此書時,須在最要處,微細觀想譬喻所說境界,反復觀想,亦能明了。若初機之人,因初聞佛法,則不易全明其義。

此次再版,已在須要觀想文字之右側,加注句 點,以利初機對文中難明處,作細密之觀想。

若發願修習“念佛三昧”者,必須起 智觀想本書修持心要所說,“自性 之探索”及“如幻妙音”之奧義,務須徹底明了。

初習時不易契合,這是當然,但不礙事,經中佛說:“清淨修證,漸次深入。”只要 不斷漸次練習,功夫到了,從生至熟,熟了就能深入,處處見本具之性,時時聞妙音密圓,回光返照,運用自如。但必須持之以恆,不可荒廢。

諸菩薩不以門戶之見而推荐護持本書之諸方大德,末學謹此敬致感謝之忱。

來函索書未獲者,因存書告罄,今方再版寄上,勞君久待,尚希見諒。

二零零一年春 夢幻老人 序於美國德州

三 版 序

陸延青同修,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任教母校,後經延聘來美。偶於坊間,閱《一條妙修行路》,遂覓址造訪, 晤談間,得知陸同修乃虔誠正信佛弟子,為人謙恭有禮,彼之入佛,是吳天成老師引導。吳老師常依教學之緣,引導同學皈依佛門,令人讚嘆。

圓妙精舍,自本書再版後,應各方之需,已發行至全球五大洲,唯無機緣,獨缺祖國大陸一地,經與陸同修談 及,彼云吳老師定能幫助,遂將本書郵寄吳老師審閱,後以電話聯系,吳老師當即應允協助,本書三版,方順利發行於祖國,此菩薩之助,乃殊盛之因緣也。

本書再版後,接獲同修數則疑問,今簡復如下:

有問曰:“妙音既非有聲,又非無聲,究竟是什麼?”

妙音者,不可思議之音也,乃無始以來本有之音,是真常的,無有生滅﹔是如幻的,似有似無﹔是修道者直趨證 果之妙修行路。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說: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旋汝倒聞機, 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磐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佛在楞嚴會上,說完妙覺成無上道後,最後暗示大家,修道要以觀察如幻的“妙音如谷響 ”,作為圓修的下手處,來漸次地深入。

文殊菩薩說:“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我們反聞耳內如幻的“妙 音”,這“妙音”就是我們的“自性”。

有問曰:“修念佛三昧,要多久才能進入三昧?”

三 昧就是正定,本尊大勢至菩薩說的“念佛三昧”和觀世音菩薩說的“金剛三昧”,都是首楞嚴大定所攝,首楞 嚴大定,不同於常途以功夫引起之定,亦不同於起心對 境之定,此乃自性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當我們觀想妙音時,此一觀想,非意識分別,因為意識分別是生滅心,故非了 義。我們的觀想,是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起始覺回光返照之觀智,用微密觀照,融合妙音。“我們在觀想妙音的當下,即在念佛三昧之中 ”。念佛三昧,二六時 中,皆與我們同在,是常住不動的,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殊盛的法門。

有問曰:“如果病重之人,來日不多,欲修念佛三昧,但須經初善中善四十二日,方入後善,有無 其他方法,使其速成?”

若 欲速成,必具上根利智,一聞即悟,發堅猛精進心,按本書修持心要,禮佛發願,尊大勢至菩薩為本尊,持念楞嚴心咒,觀想本尊放光灌頂,然後不動念,觀想真空 妙覺,空性圓明,二六時中,一念不生,惟融妙音密圓,無有造作,不假功用,任運自在,能如此不退,經三日即可入三摩地。何以故?楞嚴經三卷,阿難尊者見性 後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法身乃本有之真心自性,此心不生不滅,人人本具之清淨法身,昔被顛倒妄想覆蓋,今倒 想已銷,則親見本有佛性。 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重性具,貴在了悟。所謂須經三日者,因經中佛說:“是法日劫相倍,”也就是一日如同一劫,權教稱 歷三僧祗劫方獲法身,今一 日如同一劫,三日如同三劫,所以須經三日。何況本尊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當眾發願:“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照此修 持,專住念佛三昧,就是念 佛人,命終時本尊主動來帶領你歸於淨土。所以上根利智之人,三日即可速成。

有 許多同修在修念佛三昧時,直接從觀想妙音開始,這是不對的。修念佛三昧,每次必須先從觀想自性開始,要把我們的自性澈底觀察了解,領悟這片靈知不昧,歷歷 分明,不生不滅,元清淨體的本覺真空自性,來作為我們的本修因,這樣才不會被妄想的生滅心糾纏,然後順利地向果地修證。

我要再次感謝陸延青同修,他在百忙中,策劃本書掃描,放上網際網絡,使念佛三昧法門,更能傳播於世界,以 後諸君如欲上網,請入“chlotus.net”即可收視,亦可下載,是亦殊盛之因緣也。 

二○○二年春 夢幻老人 時年八十 序於水月道場


肆 版 序

 去年因緣殊勝,本書參版,在大陸發行至各省市,因未運海外,再版存書亦告罄,南加州、加拿大及美中各地來函索書者,未能立即寄達,今印肆 版以供需要。
 有問曰:『讀本書後,甚獲法喜,亦覺契機,意欲修持「念佛三昧」,但因已修「持名念佛」多年,若廢前功,豈不可惜,可否在修「念佛三昧」之觀想時,同時 「持名念佛?」』
 「念佛三昧」之觀想,乃自始覺,起妙奢摩他微密觀照,或稱「觀照般若」、「迴光返照」、「禪觀」、「智觀」,皆末經第六意識之分別,是照體獨立的。因此 可以同修,但必須先悟明自性,對自性了解領悟後,以不生滅自性為本修因,而後都攝六根,方可雙修,持名時,只可「密持」,不可出聲,亦不可聽耳外之聲,這 樣就不礙耳根圓通之「入 流亡所」。如是雙修,功效倍增,永明大師稱:『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只要如法,就可以「觀想」與「密持」同修。
 有來信問曰:『自讀本書後,時常練習觀想耳內妙音,經月以來,始終聽不到妙音,要如何方能聽到妙音?請開示。』
 佛在楞嚴會上告訴大眾:『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經上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本書 五十二頁)經上又說:『妙音如谷響。』(本書四十九頁)經上又說:『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本書四十八頁)
 從上經文所示,「妙音」之譬喻有三,一是「梵音」,二是「海潮音」,三是如「谷響」。「梵音」是「清淨音」,「清淨音」是「無聲」的。「海潮音」是海浪 推湧的聲音。「谷響」是山谷裏的迴音,這兩種是因動而「有聲」,雖有聲、無聲,但都是「如幻」的譬喻。
 你現在反聞耳內時,不外乎「有聲」與「無聲」,假如聽到耳內有如幻似「海潮」或「谷響」的如幻「有聲」,那就是「妙音」。假如聽不到耳內如幻的「有 聲」,那必然聽到如幻的「無聲」,如幻的「無聲」就是「清淨音」,「清淨音」就是「梵音」,「梵音」就是「妙音」,你怎能說聽不到如幻的「妙音」呢?祇是 你沒有仔細分析經中所說譬喻而已。
 去年法緣甚盛,台北慧炬佛學會,舉辦《一條妙修行路》讀後感獎學金徵文,應徵者甚為踴躍,篇篇皆是珠璣,得獎者竟有九名之多,今轉載論文五篇於書內,以 供諸君共賞。
 陸延青同修來函稱:原成軍居士的『網絡中文佛法作品選錄』(www.chlotus.net)已改名為『網海蓮舟佛法網站』 (www.whlz.net)。您的著作收錄于『指歸淨土』欄(www.whlz.net/pureland)。另外,『虛雲印經功德藏』網站 (xylt.fjnet.com)之『藏經閣
/指歸淨土/近當代大德開示』欄(xylt.fjnet.com/book/zgjt.htm),和『淨土專頁』網站(www.jingtu.org)之 『大德開示』欄(www.jingtu.org/dd.htm)亦有收錄。
 以上站都是中文簡體。其中『網海蓮舟佛法網站』(www.whlz.net)的影響較大,速度也相對快一點。其他兩個主機都在大陸,可能有時候網絡速度 較慢。
 陸同修公餘之時,放棄休息,熱心宏揚佛法,令人欣敬,謹在此致謝。

二○○三年春 夢幻老人 序於美國水月草廬

伍 版 序

ˉ本書肆版出書後,分送親友研修,甥女瑋瑛,在滬上佛教居士林修學,接書後,與同修等共閱,人眾書少來電增寄,經告可向南京吳老師處索取,遂赴南京參訪吳 老 師,并索取南京所出三版之本書,經翻尋僅餘一本。吳老師告云:三版出書一萬二千本,至今已被索取一空。瑋瑛返滬後,同修等共議,希本書在滬出第伍版,以供 諸同修請閱。恰於此時,五臺山普壽寺舉辦全國佛教正信居士培訓班,每次約六、七百人,希能提供本書一千本結緣,經圓妙精舍同意,於焉伍版事成。
ˉ年前閱報,得知上師貢老人,度眾圓滿,無疾而終,示現金剛不壞之身,現已裝金供養於貢精舍。上師為藏密第一位女眾肉身菩薩,贊嘆之餘,自省當速精進,否則何以報上師開頂教化之恩。

同修來函稱:見性一事,於觀想時,總覺虛無而不澈見,如何方能踏實?
ˉ我們凡夫,自出生至今,皆把這個肉身認為真我,不知此身乃因緣和合而成,緣散則滅,肉身滅後,那裏有我?ˉ要知真我,即自家本性,無始以來,不生不滅, 寂湛常桓,若言其無,則不捨一法,若言其有,則不立一塵,真空妙有,靈光獨耀。凡夫因
久認肉身為真我,習以為常而成迷,今知真我是自性,自性是無形相的,如何找?ˉ古德說就在六根門頭。自性在作用時,分成六處,在眼稱見性,在耳鼻稱聞性, 在舌身為覺性,在意根為知性。我們見相,是自性在眼根發生作用,而為能見。若有眼無能
見,則見不到物相,如人死了,眼還在,因自性已離,則無能見,雖有眼也不能見物。猶如電燈泡,必需有電方亮。這個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根性,就是真 我,就是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ˉ我們要踏實見到自性不再虛無,要每天在六根門頭,觀察見、聞、覺、知的功用。見到一切相,是自性在眼根產生能見的作用,如沒有自性的能見,就沒有物相的 所見,相是性所顯的,沒有性就沒有相,所以相即是性,性亦祇有相能顯,沒有相就找不到性,
所以性即是相。見一切相,就是見一切性,不管是黃花、翠竹、都是般若,古德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這個與萬物同一的性體,就是空性。萬物都是緣 起的:緣起的相,是空幻的所以不可分別執著,不可迷在相上,我們要隨時觀照自己能起知覺的自性,時時保護它,不讓它虛無。我們修念佛三昧,觀想妙音,就是 自性的功用,當我們安住在如幻的妙音中,也就是楞經中憍 陳那尊者所說的「妙音密圓」。如能二六時中這樣觀想,綿綿密密,由生而熟,自性就和妙音融成一團,不取不捨、無功用道,任運自在,漸次增 進,深人三昧後,就能得三摩地。

二00四年春 夢幻老人時年八二序於美國圓妙精舍

陸版序

<>  前年上海佛學書局發行本書第五版,圓妙精舍印贈五仟本結緣,佛學書局印行壹萬本流通。今網際網路已有數處簡體本轉載,圓妙精舍亦於去歲將本書正 體文及悟現法師英譯本由王政仁同修貼載上網,其網址為(http: //www.oocities.org/yuanmiawhouse/index.html),若 急需本書者,可上網下載。今年復接諸同修來信索書,皆云網 上閱讀,不若一卷在手,可不受時空之限,且有諸多同修未設電腦。今應眾請,由和裕出版社發行第六版與眾結緣。

  同修來信稱:「修念佛三昧,為什麼定要立不生滅自性為本修因?其他各宗,並無此說。」

  我們學佛修道,目的是成佛,因此,佛是我們修道的果。果必從因生,不生不滅的佛果,必須從不生不滅的佛因而修證,自性就是佛因,種瓜方能得瓜, 這是定論,他宗雖未明說,實皆密含此意。

  又函問:「如何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

  修念佛三昧,必須明瞭什麼是自性,書中已有解釋,因為我們的自性與佛的自性是同一個自性,皆是不生不滅、清淨本然、周偏法界的。以往我們因為受 惑業所困,終日妄想不斷,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如今明了自性的體是真空,清淨本然。有體必有用,自性的用,分在六根門頭,我們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皆 是自性的妙用。修念佛三昧的方法在反聞妙音,反聞,是自性所起始覺,寄根明發,微密觀照,以能聞之聞性,迴光返照,反聞自性本覺所露之如幻妙音。反聞,即 自性所起之始覺;妙音,即自性所露之本覺,亦即始覺覺本覺,功夫純熟,覺到始本合一,為究竟覺,即証入菩提涅槃,歸無所得。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說:「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乃僅僅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不但不足為大乘,竟成為小乘矣。 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開見佛。以與佛之悲願相違,不知稱性起修故也。不可離修行而說性,否則空談;不可離性而修行,否則盲進。處處說性,處處實 行。」

  近來接很多同修函告,讀本書後,照書中儀軌修持,身心變化很大。這是勤修所感,不必在意,但唯專注一味反聞,精進不懈,自有勝境。但不可動念妄 想執著,是為至要。

二○○六年秋 夢幻老人序於美國德州幻廬

壹、法門緣起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首先說: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當世尊釋迦牟尼成佛以後,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一切眾生。因為世尊當初見眾生苦,所以出家求離苦之道,如今 成佛了,於是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湧發,因此,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說“苦、集、滅、道”之佛法。就這樣不斷地度眾生,說佛法,一 說就說了四十九年。

四 十九年不算短,佛究竟說了些什麼呢?我們看大藏經有那麼許多冊,所以傳說佛總共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為什麼要說那麼多法門?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有八萬四千 種不同根機的眾生,所以佛才說這麼多法門。既然有這麼多法門,有沒有比較方便的法門?譬如說在時間上可以縮短,在成效上可以增大。有的,如果眾生根機合, 當然有的,但是學佛的人,要根機和法門完全契合,實在也不容易。譬如我最初就遇到這個難題。

我 正信佛的開始,是民國四十年左右,那時汐止秀峰山,慈航法師圓寂後開缸不爛,這是件轟動全世界的事。當初慈航法師圓寂前,寫好遺囑,要弟子在他圓寂三年後 開缸,將不爛肉身裝金。滿了三年,弟子都不敢開缸,因為慈航法師生前是個大胖子,葬在汐止山上,那裏常下雨,濕氣很重,誰能保証不腐爛?所以遲遲不敢。又 過了二年,最後由道安法師決定開缸,因為道安法師是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的主任委員,結果在開缸後,發現遺體完整不爛,於是轟動全球,各國派來採訪新聞的記 者,來了一大群。

我為了好奇,也隨人群去汐止看熱鬧。山上到處是人山人海,排了半天隊,才能繞慈航法師肉身走一圈。從這件 不可思議的事後,我才堅定學佛的信心。

後來在新店,也有位清嚴法師,圓寂以後,遺言弟子按時開缸,也是遺體不爛。當時我還帶了我們家的老大和老 么,去六張犁一個小山頭參拜,清嚴法師圓寂時,只有四十幾歲,這麼年輕,就修到如此的成就,實在難得。

由 於這些因緣,堅定了我的學佛信心後,就有很多朋友時常約我去研究佛學。最初隨朋友到台北市的中山北路六條通的佛堂,聽演培法師講《金剛經》。後來又隨朋友 去廈門街,皈依了上師貢噶老人學密,上師為我們開頂,靈源法師也和我們在一起開頂,上師用吉祥草,插進我們每人的頭頂門。後來貢噶精舍搬遷到台北縣永和 鎮,離我住的地方更遠了,就沒有再去。這時候剛好有朋友約我去松山寺,去松山寺向道安法師學禪,那時道安法師住在松山寺大殿旁的一幢小樓上,樓上有兩個房 間、一間客廳、一間臥房,他的臥房沒有床,只有一張四方形用木板做的像吃飯的桌子,他夜裏就坐在上面打坐。因為松山寺也辦了一個佛教月刊,道安法師叫我每 月要寫一篇有關佛學的文章。後來我寫了兩個廣播劇,一個叫“法海情波”,內容就是《楞嚴經》的緣起,講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的一段 法緣。另一個廣播劇叫“長 生果”,取材於《菩提樹》月刊,是講印度古王朝的事,這二個廣播劇,都在當時的中廣公司台灣台的星期聯播節目播出。道安法師聽了錄音很高興, 說了很多鼓勵 我的話。後來朋友又拉我去華嚴蓮社聽南亭法師講《華嚴經》,又有朋友說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是當今淨土宗的龍象,所以又去台中參訪李老居士,經李老居士開 示後,才下決心修淨土法門,並且拜李老居士為師,學佛有不明的地方,經常寫信請教,有時去台中當面請益。

到 美國來後,因為阿靈頓德州大學的佛學社,要我同大家討論佛學,北德州大學的同學也要我去講,為了講材,自己要先做準備,所以特別用功。有一年,阿靈頓德州 大學的張怡秋博士,(現在新竹某校教書)他暑假從台灣回來,帶了十本國語注音的《楞嚴經》與大 家結緣,所以同學們要求講《楞嚴經》。因此我又重溫《楞嚴 經》,這段時間,我對《楞嚴經》有重大的突破。

這部經,教我們從凡夫一直修到成佛為止,而且方法巧妙,與其他經典不同。有人說這部經的當機者,都是初果 以上的聲聞、緣覺、菩薩,我們凡夫智慧還未開,怎麼能修呢?其實我們只要發願,照樣可以修證成佛。因為在《楞嚴經》中說: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段經文說明,佛已為眾生開了一條妙修行路。我們這些末法眾生,只要照這條妙修行路修,也能修證成佛。這 條妙修行路究竟是個什麼法門呢?它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念佛三昧”。

現 在我們把“念佛三昧”作一個介紹:“念佛三昧”這個法門,是《楞嚴經》第五卷大勢至菩薩所說。在楞嚴會 上,阿難尊者為求佛指示一個方便入三摩地的方法。所 以佛就在楞嚴會上要菩薩和大羅漢,將最初發心證悟圓通大道,方便入三摩地的方法說出來,讓阿難尊者及大眾選擇。提出報告的大菩薩和大羅漢,有二十五位,大 勢至菩薩是第二十四個報告的。現在我們要了解“念佛三昧”這個法門,先要了解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提出的圓通報告,這段經文,一 般稱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 通章》,經上說: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 而白佛言:”

句經文是說大勢至菩薩,帶領五十二位同修的 菩薩,從座位起立向佛頂禮。

現在我們要了解大勢至是怎樣的一位菩薩。

《觀經》上說: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

《思益經》上說:

“投足處振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 也。”

《悲華經》上說:

“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 作佛。”

阿彌陀名無量壽,乃有量之無量,亦有涅盤,彌陀涅盤以後,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名普 光功德山王如來。佛壽與正法也無量,正法住世時,大勢至菩薩教化眾生,候補成佛,至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至菩薩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我們了解大勢至菩薩後,繼續圓通章下面經文: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 教我,念佛三昧。”

這段經文,就是“念佛三昧”法門的出處。經中說明“彼佛教我念佛三 昧”,教即佛度眾生方便方法,教以修因果。念佛三昧即修因果之勝方便,念佛是修行,三昧是得定。念佛有四種:

一、“持名念佛”,是《阿彌陀經》所說。

二、“觀像念佛”,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三、“觀想念佛”,是《楞嚴經》所說。

四、“實相念佛”,也是《楞嚴經》所說。

這四種念佛,名字有差別,義理有淺深,《楞嚴經》所說“念佛三昧”,乃觀想念佛 和實像念佛所攝。如《楞嚴經》中:

“佛告阿難,諸有智者,應以譬喻而得開悟。”

譬喻必須通過觀想,若不起智觀想,譬喻還是譬喻,因何而得開悟。在《楞嚴經》第二卷佛告訴阿難尊者說: "從前只是多聞強記,對奢摩他微密觀照,心中不能明了。" 奢摩他,是自性本定之理。微密觀照,即稱理所起之真智,開解返照自性本定,與識心分別不同。奢摩他微密觀照,就是楞嚴三方便裏的最初方便,也就是觀想念 佛。經中又說:

“汝等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又說: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所謂實相,即如來藏清淨本然真實之相。善思維就是觀想,從觀想念佛,無得疲怠,就能通達清淨實相,這就是 實相念佛。

現在我們繼續介紹《圓通章》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段經文是譬喻眾生在惑、業、苦的障礙中迷而不覺。下面經文說: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是譬喻覺而不迷,菩提心發,眾生和佛共為一體。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 違遠。”

這是說明十方諸佛,慈悲哀憐眾生,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如果子女迷真背覺,逃離母親,那個母親雖然 想念兒女,但亦無可奈何!假如子女一念回心,憶想母親,那麼母子二人,心心相契,就不會違背遠離。下面經文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佛念佛,有事有理。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無有雜念,能念所念,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 續,成就定力。若理憶念,則以微密觀照,返照自性,能所一如,心佛不二,湛寂靈明,成就慧力,必定見佛,是始覺功深本覺顯現,於自心中,現法身佛。再看下 面經文: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既然已現本性法身佛,從此進修,中中流入,妙莊嚴海。心佛一如,惟心自佛,何用假心外他佛作方便?一念相 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佛開發,自得顯現。下面經文是: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句經文是講的悟後起修,前段經文講的是頓悟,這段經文是講事修,事修是要次第一步步地熏修,像衣裳經過 長時香熏,就有香氣。下面經文很重要了,經上說: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這十二個字,可以說含蓋了全部《楞嚴經》,現在我們要解釋這十二個字經文,先要了解《楞嚴經》中二個重要 問題。在第一卷阿難尊者請佛開示奢摩他路時,佛告訴他說:“ 諸修行人不能得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成飯,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 兩種根本,是我們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就有,但是我們都不知道。現在簡單地說:第一種根本就是我們認為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於是成為生死根 本。因為攀緣心是有生有滅的,我們凡夫,時時刻刻都在生攀緣心,一念剛滅一念又起,所以不能超越生死。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妄想執著,就是攀緣心,也就是第六意識,又稱之為妄心。

第 二種根本是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也就是本覺真心,阿賴耶識,能生一切緣。但是,阿賴耶識不能反緣本生識海,如眼睛有見,能遍見一切,但不能反見自眼。因 為不能反緣本明,所以迷掉真本,而去攀緣六塵,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迴不息。簡單說:第一種根本是“妄心”。第二種根本是 “真心”。

第 二個要了解的重要問題,是二決定義,佛在《楞嚴經》第四卷告阿難尊者及大眾:“汝等決定發心,於妙三摩地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 義。第一義:爾 等若欲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 段經文說明,修道若在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也就是根本妄心,而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繼續告阿難: “汝今欲令 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什麼是不生滅圓湛 性?就是《楞 嚴經》前面十翻顯見的見性,亦即耳門所用的聞性。簡單說,佛要大眾發心修道時,“要 以不生滅自性為因地心。”

第二義:是佛要大眾詳審煩惱根本,就是現前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根緣六塵,而生六識,因六識分別執著,於 是生起一切煩惱。所以佛告訴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才能斷得。 ”

這二件重要事,關係非常大,大勢至菩薩所說:”我本因地”,就是說大勢至菩薩, 依從不生滅性大開圓覺的第二種根本“真心”為本修因,亦即經題所說“如來密因”。“以念佛 心”四字,是說大勢至菩薩依不生滅的本修因,起智觀照,修因剋果。 “念”就是觀想、觀照,也就是圓修。 “佛心”就是不生滅的靈覺心,在圓修的過程中,完全用的觀想念佛。“入無生忍”,是圓證的果地,也就是 首楞嚴大定。

接下來《圓通章》的經文是: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上 段經文十二字,是屬自利。這段經文十二字是屬利他。也就是為我們念佛人開了往生淨土的保證班。 “今於此界”,是指我們現住的娑婆世界。 “攝念佛人”,攝是攝受,也就是帶領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淨土是西方淨土,因大勢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弼佛化,候補作佛,當然是歸於西方淨土。大勢至菩薩雖然在楞嚴會上,發願在娑婆世界帶領念佛人歸於淨土, 但是我們這些念佛的凡夫,必須依照菩薩所說去聞、思、修,這樣才能被菩薩所攝受,才能保證歸於淨土。假如我們完全照念佛三昧的法門精進修行,很快就能到達 淨土,用不著等到命終,因為這個法門是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經上說:是勝義中真勝義性。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不歷僧祗獲法身。日劫相倍,就是修 一天如同修一劫一樣。所以古德讚以“修巧效速”也。下面經文是: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是菩薩回答佛所問:“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的話。前面二十三位菩薩報 告的圓通法門,每位都選擇一根,大勢至菩薩是六根都攝,所以說:“我無選擇”。

“都 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我們凡夫修念佛三昧的妙修行路。楞嚴會上提出圓通報告的二十五位菩薩,除大勢至菩薩外,都是選一根、或一 塵、或一大,不 是“都攝六根”。因為他們主要是讓阿難選擇,阿難已是初果須陀洹,已斷三界八十八使,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於是大學畢業進研究 所,只要選一門專修。大勢至 菩薩跟他們不同,他是“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的”,而此娑婆世界的念佛人,還沒有修到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初果,等於是中學生, 一定要讀完大學,才能進研 究所。這完全為我們凡夫而設,所以佛稱之為“妙修行路”。

為什麼要修 “都攝六根”呢?《楞嚴經》五卷說:“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 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 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淨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從這段經文中,可知六根是何等重要。這個“攝”字,是 收攝的意思,就是把六根都收攝起來。如 眼不看色,耳不聞聲。因為六根緣六塵,就產生了六識,六識生起後,就有愛憎分別,於是一切煩惱從此而生,所以要把六根收攝起來。六根收攝以後是怎樣呢?要 知這六根,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精明就是我們妙明真心,就是清淨自性。所以禪宗臨濟祖師說:“ 有一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指的就是這個。因為六根緣塵生識,而有妄想執著,所以成為第一種生死根本。如果把六根收攝起來,就是 塵既不緣,根 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惟餘一覺。這時就顯出淨念來了,這個淨念,就是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自性。也就是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就是我們第二種根本 “真心”。前面所說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真心和妄心同體,如果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便是息妄顯真。也就是狂心若歇,歇即菩 提。

既 然已經歇即菩提,為何還要“淨念相繼”呢?在《楞嚴經》四卷中佛告阿難,根中積生無始虛習,這種虛習要修方能斷。雖然前面根不緣 塵,讓六根一時清淨,但是 無始以來,六根所染的虛妄習氣太多了:必須勤修方能斷得。所以佛說:“理則頓悟,趁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六根雖一時顯 出清淨,但是不能恆淨。因 為根中習氣,隨時攀緣生起,於是淨念便被污染。要淨念不被污染,就要用奢摩他微密觀照來修,照住我們的淨念。妄念若起,我們馬上覺照,所以古德說: “不怕 念起,只怕覺遲”。這就是事修,用這種事修觀照的方法,才能使我們的“淨念相繼”。經過次第覺照,妄念漸漸微細了, 這時候便慢慢契入三摩地。三摩地也是 “定”的名字,得三摩地,就是到了圓證果地的階段。“斯為第一”,是讚美念佛三昧法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到此結束。我們照這個法門修,就會被大勢至菩薩攝往西方淨土,因為這是菩薩 在楞嚴會上發的願,所以稱之為保證班。

當 我們被攝往西方淨士後,我們有沒有離開娑婆世界呢?這就不是一定的。得三摩地,是定慧均等,在三摩地中,我們的清淨心體,是一塵不染的,十方三世都在我們 的清淨心中。佛在經中說:“虛空在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十方淨土,都在我們一塵 不染的心中,雖然我們被攝 往淨土,但並未跑到我們的心體以外去。古德說:“生則一定生,去則實不去。”就是說的這個。

得三摩地,到了淨土,還要不要再修?

要的,從此進修,修而無修,雙攝定慧,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而行因。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住持本 定,歷位增進。最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經題中的菩薩萬行。

這時候要用什麼法門來進修呢?

修 到此處,我們已經等於大學畢業,與阿難尊者同級了,要選一門深入的法門來修。在楞嚴會上,佛要大羅漢大菩薩說出各自修行證道的法門,說了六塵、六根、六 識,加上七大,總共二十五個法門,然後要文殊菩薩代阿難選。佛在經中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 乘求無上道,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菩薩選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他的理由如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文殊菩薩又將耳根與其他根塵作比較,他說:“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音聲 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 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這兩句是指的 “聞性”,也就是說:聲無的時候,聞性並沒有滅﹔聲有的時候,聞性也沒有生。因為聞性是真常的,無有生滅。因此文殊菩薩將耳根的 根性,也就是聞性,作為帶 果行因的本修因,用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菩提涅盤。

現在我們知道用耳根圓通來進修菩薩道了,但是怎樣的無修而修,修即無修呢?耳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 會上所說,我們要明了如何修耳根圓通,先要明了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重要點。

第 一,觀世音菩薩說:“憶念我昔,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 中, 入流亡所,所 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

第二,觀世音菩薩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最後,觀世音菩薩總結說:“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

古 觀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三慧下手。此三慧不同常途,常途以聞經解義為聞慧,思修亦即將所聞聲教思維修習。但是此地的聞慧,是從耳根聞性,起 智觀照,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思慧即正智觀察,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自性。修慧即是聞熏,聞熏聞修是法,起智反聞修習,入流照性,這種修法 就是無修而修,修即無修,譬如幻事,從無而有,有即非有,修成而得三昧,稱之金剛三昧,也稱念佛三昧,這就是楞嚴大定。

三 摩地就是正定,有修中三摩,證中三摩,還有相似位、分證位差別。總之,這些都是帶果行因,進修菩薩萬行,歷位增進五十五位菩薩道。大家看《楞嚴經》第八 卷,便明了如何去修。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走火入魔,切記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見到佛菩薩,以及見到種種現 象,都是虛妄假像,《楞嚴 經》最後說的五十種陰魔,一定要明了,不要修到最後,入了魔道,那才冤枉。

關 於大勢至菩薩修的念佛三昧,和觀世音菩薩修的金剛三昧,以及《楞嚴經》中所說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是正定的異名。皆為首楞嚴王三昧所攝,一般稱為楞嚴 大定。此定體,不獨自心不動,乃統萬法悉皆本來不動。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自大開圓解而起行,直至歷位成佛,此定皆無退出。非一般之定,有入 定、住定、出定。所以稱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

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條件 呢?有條件,要嚴守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淫、殺、盜、妄四戒。這四戒與一般五戒不同,此戒首戒淫。五戒首戒殺。為什麼此四戒首先戒淫?佛在楞嚴會上告阿難 說:“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我滅度後,末 法之中,多此 魔民,廣行貪淫,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這段經文,首先告訴我們,生死相續,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我們淫心未斷。在《楞嚴經》第八卷佛說: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這 段經文,告訴我們,淫心如斷,欲愛乾枯了,就已了分段生死,不再輪迴生死相續。這就是佛要我們先斷淫心的原因。《楞嚴經》開始時,阿難尊者外出應供,遭摩 登伽女以先梵天咒迷惑,攝入席,躬撫摩,將毀戒體。這時佛以楞嚴神咒,令文殊菩薩去救護阿難。 阿難被救回祗園精舍,摩登伽女跟隨而來,吵鬧不休,經佛 一番開示,摩登伽女淫心頓歇,當即證入聲聞二果斯陀含。這時的阿難還是初果須陀洹,摩登伽女因親聞佛示,頓歇淫心,而證斯陀含,超越了阿難。所以修一切法 首重淫戒。非但淫欲之行為不可有,連淫心都不能起,所以這是非常難的戒。普通五戒中的淫戒,是戒邪淫不戒正淫,修念佛三昧的淫戒,是戒邪淫也戒正淫,戒淫 行也戒淫心,戒淫行容易守,戒淫心不起就不容易了。其他三戒比較不難,就不詳說,所以想修念佛三昧法門的,先要問問自己,能不能嚴守這四種清淨明誨。

若能嚴守四種清淨明誨了,還要必須是念佛人。所謂念佛人,是說你能照此法門而修,以大勢至菩薩為本尊,專 修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才是念佛人, “念”就是修持,“佛”就是清淨心。

照這樣修,不攀緣,不退轉。最後,大勢至菩薩就會帶領我們歸於淨土,永不輪迴。然後在西方淨土,進修五十 五位菩薩道,直至圓滿菩提。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經上說:

“末劫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今天遇上這樣一個勝義中真勝義性的念佛三昧法門,這是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 ”。如果這個法門與你契機,就千萬不要錯過。

下面講的是修法如何下手,也就是說明怎樣修念佛三昧。


貳、修持心要

修念佛三昧這個法門,開始的時候,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最少要修一個鐘點。如果事務忙碌,可暫停晚修,早 修不可廢。以後就要看時間允許,慢慢增加。

在修法開始前,面對佛像,無佛像的可面對西方,或者面對你覺得適合的方位。 “合掌,口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誦畢,開始拜佛四拜:“第一拜、口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口稱南 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第三拜、口稱南無觀世音菩薩。第四拜、口稱南無本尊大勢至菩薩。”拜完佛,誦念發願文:

一、願以念佛心、歸於淨土。

二、願求無上道、度化眾生。

三、願尊大勢至菩薩為本尊,盡形壽、誓隨本尊進修。

念畢發願文後,接誦 “楞嚴心咒”(附後)三遍,楞嚴心咒就是《楞嚴經》上的楞嚴神咒,從四百一十九句開始至結尾,很快沒有太多句。

念完三遍楞嚴心咒後、開始入座,不拘方式,盤腿亦可,坐椅子上也可。入座後,身體要擺正,頭要直,雙眼微 合,不要緊閉,放下身心,不要觀出入息,呼吸讓其自然。

身體調正後,全身覺得輕松自然。

這 時候開始觀想,觀想我們正前方虛空,出現了我們的本尊大勢至菩薩。本尊對著我們,放出無量智光,光芒剎那從我們頭頂灌進,我們就化成本尊大勢至菩薩。我們 化菩薩後,也從頂門放出無量智光。菩薩所放的光,和我們所放的光、互融互攝,照耀十方虛空,悉皆光明無量。本尊見我們化菩薩放光,於是本尊的法身,與我們 的自性融合,來加持我們修法。

現在本尊的法身和我們的自性融合在一齊了,我們現在的觀想是自性之探索。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在說 法時,因說不同的法門,所以用的名詞就不一樣,如在

楞嚴會上說“真心”、“如來藏”

金剛會上說 “實相”、 “真空。

在淨土經上說 “清淨心”

其他經中說 “真如”、 “本性”、 “菩提”、 “法性” “般若”、 “法身”等等,都是“佛性”假名。

既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這佛性在那裏?

我們的佛性,是無所在,是無所不在。何以我們見不到?

要見我們本具的佛性,先要了解《楞嚴經》上所說: “真妄和合,離妄顯真。”以及“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我們的性體是真妄和合的,真心像太陽,妄心像烏雲,太陽被烏雲遮蔽了,所以不見。太陽是不動的,烏雲是漂 來漂去的,要見到太陽,一定要把烏雲驅散,這就是離妄顯真。

現 在要觀想離妄顯真。我們在觀想的時候,不可離開經義去亂想,要聞思而修。聽到哪裏,或者看到哪裏,就要觀到哪裏。要記住,佛說:“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 開悟。”所以觀想,是觀想聽到或者看到的譬喻,一切所見所聞,都是譬喻。現在先觀離妄,要觀離妄,先要找到我們的性體在那裏。既然性體是無所 在無所不在, 那麼假定性體在我們的大腦附近,可是大腦也在我們的性體之內。現在,我們觀想,我們的性體是真妄和合的,只要離妄,就能顯真。妄心、就是攀緣心,妄心中的 妄念是不停的在動,一下生起,一下又滅了!就這樣生滅、滅生的不斷,所以我們找妄念很容易,你念頭一動,那就是妄念生起。要離妄顯真,就是要念頭不動,念 頭不動,就是離妄,因此要離妄,就要不動念。

現在我們來實驗一下,從 現在開始先把眼皮合起,不看外面,大家觀想不要動念!忍住念頭不動。這時候,當我們不動念時,我們的心體,是一片真空,但歷歷分明,靈知不昧。這一片本覺 的真空,就是我們靈知不變的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的菩提涅盤元清淨體,也就是真心,清淨心,這就是我們的佛性,又稱為理法身。

現在大家不動念,不動念時這片本覺真空,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不動念而生的,既不是生的,當然就沒有東西可 滅。這片真空是不動的,所以是清淨的。真空不是頑空,真空不空,能生妙有,真空是不礙妙有的,妙有亦不礙真空的。所以六祖說: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我們不生滅的自性。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義理與上面所說是一樣的。 “狂心”就是妄念, “若歇”就是離妄不動念, “歇即菩提”,就是不動念時即顯菩提,菩提就是自性元清淨體。《圓覺經》上說: “若離妄緣,即如如佛。”離妄就是離妄緣,如如佛就是佛性。

《六 祖壇經》上說:五祖傳法給六祖後,六祖帶了衣缽往南方去,有一個惠明法師追去奪衣缽,六祖問他是為衣而來,還是為法而來。答曰:為法而來。六祖告: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善惡是相對的,是攀緣心。六祖要他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要他不動念,不動念 就是離妄。正恁麼時,就是 當下。也就是在你不動念的當下,所顯的本覺真空,就是你惠明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自性。惠明聽後大悟,拜別而去。

現 在大家悟了沒有?“悟”,是“覺悟”,覺悟我們無始以來本具的一片真空佛性,在凡不減,在佛不增。如果 我們“領悟”這片本覺真空,就是我們的元清淨體,那 麼你就明心見性了。在教下稱之為大開圓解。“見性”,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 “理去了解覺悟”的。這一個階段,是我們修念佛三昧的第一步,稱之“圓解”。也就是本尊在圓通章所說: “我本因地”四個字。我們現在修的,就是《楞嚴經》 上的二決定義中的第一義。經上佛告阿難,修道若在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也就是根本妄心,用來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要 契合如來“常、樂、我、淨”,先要選擇不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就是因該果海,果澈因緣,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現在我們已經見到不生滅元清淨體的自性,那麼我們就以這個不生不滅元清淨體的自性,作為我們的本修因,稱 性而起修,然後向果地修證。

這 就是修道的第一重關,稱之為圓解,圓解以後,就進入圓修,圓修得力,精進不退,就會慢慢契入圓證三摩地。所以圓解是第一重關,如果你沒有領悟真空佛性,沒 有見到不生滅自性,就不能往下修。因為你沒有見性,不知自性是個什麼樣。那是沒有離開妄念的緣故。你沒離妄,就是被生滅心所染,還在不斷地攀緣。這就是因 不正,如果這樣修下去,永遠無法超脫生死輪迴。

現在你必須直心地返 思,你有沒有領悟到那不動之念,所顯示的一片本覺真空佛性?你如果領悟了,就是開悟,就是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如果你沒有領悟,你必須從頭開始,再仔細地 觀想。細觀文字所指的境界,必須真領悟這清淨本覺的真空佛性。因為我們接下去圓修,是稱性而修,如果不見性,如何能稱性而修呢?假如經過很多次反復觀想, 還是不能領悟,那是你不能馬上契機,還是修持名念佛較好。因為持名念佛,是一切法門的基礎,雖然你不能修這個法門,但是念佛三昧已經與你結緣成種。把基礎 打好,再修念佛三昧,就容易多了。

各位現在如果見了性,就完成本尊大 勢至菩薩所說 “我本因地”第一個階段。往下就是 “以念佛心”四個字,這四個字包括了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階段是圓修。先從都攝六根起,都攝六根,就是把六根統統收攝起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先從眼根開始,把眼閉了, 就可以不看外面,鼻子不去聞外面的味,嘴吧閉起不開口,身體端正不動,這樣把眼、鼻、舌、身四根收攝起來了。現在來收攝耳根,讓耳根不聽外邊聲音。這就比 較難了,因為眼可以把眼皮合起,舌可以把嘴吧閉起,惟有耳朵沒有東西阻擋。所以文殊菩薩叫我們:

“旋汝倒聞機。”

什麼叫旋汝倒聞機呢?我們耳朵都是聽外邊的聲音,現在文殊菩薩叫我們把能聞的聞機倒過來,不聽外面聽裏 面。文殊菩薩繼續說: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聽裏面的自性,聞性和自性圓通了,就成了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觀世音菩薩報告圓通的時 候,說得更清楚,他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句看來容易,做起來不知從何下手。其實 這就是文殊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反聞是不聽外面聽裏面,聞自性,是聽裏面的自性。在 前面圓解的時候,我們已經 領悟到自性,那是一片真空的清淨心。我們如何去聞這一片真空的清淨心呢?要知道,這個反聞的“聞”,不是用耳根的浮塵根去聞,也 不是用耳朵的勝義根去聞, 它是用耳根的聞性去“聞”的。但是所聞的自性,既是一片真空,哪有聲音可聞呢?現在,大家把妄念息離,閉起眼仔細聽耳朵裏面,有 一種嗡嗡杭杭的聲音出現, 這聲音像夏夜的虫鳴,又像夜空的天籟聲。現在大家來試聽,先把一切念頭停息,閉眼專聞耳內,慢慢你就聽到一種微妙的聲音。

這聲音不能說有,因為聲有是因動而生,自性是不動的,因此所聞的自性非有聲。既非有聲,便是無聲,無聲是 幽閑。佛說:

“內守幽閑,猶為前塵分別影事。”

因此所聞的自性非無聲。既然是非有聲、非無聲、到底應該如何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

這個“如幻”兩個字,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 “如幻”就是 “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我們所聽到的這種微妙的聲音,就同“如幻”一樣,是從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所 以稱之為“妙音”。《楞嚴經》第八卷,佛開始正答阿難尊者因果諸位,尚未說明修證如何下手。直至說完妙覺,成無上道。最後才告訴 大家說: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 入。”

“金剛”就是如來藏的性體。“觀察”就是藏性之用。 “毗婆舍那”就是定慧雙流之觀想。所謂 “十種深喻”,就是《大品般若經》上所說之 “十喻”:

“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華,妙音如谷響。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 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捨,一切空故。”

佛為結顯清淨修法,以如幻十種譬喻,作為清淨修證的下手處。前面文殊菩薩已經選了耳根圓通,又說明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

我們觀察這如幻十種深喻,唯有“妙音如谷響”,可以與“耳根圓通 ”,及“清淨在音聞”的教體相應。

在《楞嚴經》第一卷,佛就告訴阿難尊者: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佛就是明明要我們在十種深喻中,領悟與教體相應的譬喻,用奢摩他微密觀照,反聞如“谷響 ”的“如幻妙音”下手。任運定慧雙流,寂照一如,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照這樣的漸次深入。

二十五位大菩薩羅漢、在楞嚴會上報告圓通時,起先是憍陳那五比丘,以 “妙音密圓”得阿羅漢道。這是最初報告的六塵中的聲塵。按理說,六塵中最先的是色塵,為什麼把聲塵的“妙音密圓 ”提到最初報告呢?這就是暗示,修道必須先從 “妙音密圓”下手。

在《楞嚴經》文殊菩薩選圓通時說: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法華經》上也說:

“妙 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這兩部經中都說妙音像梵音、海潮音一樣。因為妙音是清淨無著如谷響、像夜空清淨的天籟,所 以稱之為梵 音,但有時會像海潮所發隆隆的大聲。這種妙音,經上說是超越世間的音聲,也就是說妙音是出世間的,所以我們要慢慢地體會。

說 到妙音,我把最初發現妙音的因緣,報告給大家。以前在台灣,我自己有個工作坊,工作坊裏有個工讀生職員,在東吳大學讀書,她叫江瓊音,吃住都在我處。她下 午去上課,我們晚上要等她回來後方睡覺。有一天,我在樓下客廳等她放學,就趁此空閑,閱讀永嘉大師的《證道歌》,當我讀到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

這 時候我就觀想 “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沒有了,當然地球也空了,那麼這個我,就在空空無大千之中,一切都是空的,我身體也是空的,唯有知覺存 在。正當這時,突然一陣門鈴 響,當時一驚,全身忽然清涼,同時有一種嗡嗡杭杭的聲音,在我大腦周圍。我心中非常清楚,是江瓊音放學回來了,於是我去開大門。開門後,我就上樓去臥房睡 覺。這其間,一身清涼舒適無比,一生從來沒有這樣舒服過。這杭杭的聲音,不斷的在我耳根左右。上床以後,似睡非睡,心中明明了了,覺得還不到一刻鐘時間, 天已亮了:直到我吃完早飯,身體上的清涼舒適,才漸漸退去。

遇 到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後,我不明究竟,就去問道安法師,道安法師沒有告訴我什麼原因,只是叫我到他那裏去出家,要我趕快決定。我回家一想,家裏三個孩子還在 上學,如果我一出家,孩子怎麼辦,我不能丟下他們不管。自己下不了決心,又不明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我就寫了封信問台中的李炳南老師,李老師很快給我 回信,他告訴我,我問的事,他在下期《菩提樹》月刊中的佛學問答中詳細說明,要我看下期《菩提樹》月刊,並且說了許多鼓勵我的話。李老師在《菩提樹》月刊 上告訴我,這叫粗相清淨,能維持一整夜是非常少有的,這是過去的善根遇緣而發,和現在道心精進所顯示的,不是平常可得,希你要更精進。

我 所以說這段往事,是告訴大家,我是怎樣發現妙音的,自從那次後,妙音一直與我同在。其實,這妙音與任何人都是同在的,只是你起先沒注意。現在大家把妄想歇 下,不要動念,仔細聽聽、耳朵裏有一種似有似無的聲音,這就是妙音,如果你還是聽不到,那是你沒有用心聽。《楞嚴經》中的二十五聖自陳圓通時,普賢菩薩 說:

“我用心聞,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經 上明明說:“一切由心造,心生一切法生。” 你起智觀照,觀想這兩句經文, “一切由心造”,妙音也屬一切,換句話說妙音由心造。“心生一切法生”,也就是心生妙音生。所以普賢菩 薩用心聞,心聞就發明,發明這個妙音。這個妙音,是 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沒有經過耳朵浮塵根和勝義根。起初開始聽妙音、會有點模糊不清,但你用心慢慢聽,就會覺得越聽越清楚。平常時間,妙音從未停止,我們開 車時,妙音同在,我們坐飛機,妙音也不減,我試過次,飛機上的噪音很大,可是我們一用心聽,妙 音就與我們同在。

古詩中有: “須知淡泊聽,聲在無聲中。”恰似反聞妙音之寫照。

當 我們聽到妙音時,這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把耳根收攝起來了。耳根收攝後,六根已收攝五根,餘下一個意根。意根是緣法塵的,意根緣法,是依前五根緣塵所生之 識,稱為五俱意識,前五根都收攝了,塵就沒有根可緣,因無緣,所以五俱意識也生不起來了,剩下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是依於五俱意識的,既然五俱意識不生,獨 頭意識也就無依。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都不生了,意根也就收攝起來了。意根收攝後,意識就不能起,於是就轉識成智,轉成了妙觀察智。第七未那識,是執著前六 識為我,恆審思量。現在六識不生,人我已空,第七末那識無所可執,於是也轉識成智,轉成為平等性智。

現在 “都攝六根”已經完成了,也就是六根俱收攝,惟餘一精明。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惟餘一覺。這時候就顯出淨念 來了!這個淨念,就是一精明,和惟餘一覺的“覺”。也就是清淨心,也稱之為自性。

修 完 “都攝六根”以後,接著就要修 “淨念相繼”。剛才我們收攝六根後,已經顯出淨念來了,為什麼還要修淨念相繼呢?要曉得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我們六根所染的習漏, 像塵沙一樣多。現在雖然顯 出淨念來,但許許多多的習漏,都潛藏在阿賴耶識裏面,它們會不時的冒出妄念,如果不加處理,馬上就妄想執著,生起一切煩惱,把淨念污染。因為這個原因,所 以我們要修淨念相繼。

淨 念相繼怎麼修呢?首先,我們要用第六識所轉的妙觀察智,守住淨念。像貓守老鼠一樣的緊緊看守著,如果一覺察到妄念冒出來,馬上就用微密觀照,照住妄念。照 住後,妄念就會自然消失。微密觀照,就是觀照般若,都是自性起的妙用,也稱為真如自熏。這樣修,不要急,要慢慢來,經上說:

“理可頓悟,趁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現 在我們就是事修,要一步步地次第盡。古德稱這一段修持為“保”,就是保持淨念的意思,又稱之為初善。這一個階段,如果每天修二小 時,最少要修滿二十一天。 如果習漏減少了,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古德稱之為中善,又稱為“任”,就是任運的意思,也就是不再緊守住淨念。現在放任淨念,讓 其自由自在,但是妙觀察智 仍舊要注意,如果發覺淨念生起妄想,還是要用微密觀照照住它,妄念消除後,讓淨念相繼。這個階段,最少也要修二十一天。

修 完中善後,就要進入後善。這個階段,要把一切方法都捨棄,如妙觀察智,微密觀照等等都要丟掉,只剩一個淨念,其餘都空了,淨念像天上的明月,四周都是碧 空。到這個階段,有時你會覺得不耐,妄念欲動,這時你可運用反聞聞自性的方法,如幻聞熏聞修,專聞妙音。其他一切都不管,一切都空了,連空也要丟掉,不要 有一個空在那裏,也就是把一切都滅盡了,唯有一個如幻的妙音。這個妙音,因為是不生滅的、不動的、寂淨的、不變的,所以它是真常的。把身心融會在如幻妙音 裏,就這樣安住在這個真常的妙音,一切不取不著,唯有妙音密圓。久而久之,就慢慢契入一念不生如幻之境。這時的你,是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就漸漸證入三摩 地。

入三摩地、淨念就與本覺合一,本覺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性體,也就 是如來藏、真如、法身、佛性、清淨心。像一面大圓鏡,十方世界,一切萬象都在鏡中所現,本覺明明了了,但雖明明了了,可是不起分別。三摩地就是正定,而這 個正定是本來有的,是我們的覺性常住之地,而我們的覺性是遍一切處,十方世界都為覺性普融,所以我們要在那裏、就可以在那裏、現在我們就歸於西方淨土。三 摩地也是念佛三昧、三昧也是正定,正定是定慧均等的,定就是寂,慧就是照,所以我們在三昧中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能消除掉舉,就是不讓習漏生起,照能 消除昏沉,就是不讓睡意侵襲。正定是寂照同時,明明了了不起分別。

現 在我們已經歸於淨土,住在念佛三味中,還要不要再修呢?當然要的,在成佛之前,都沒離開修行路。我們當初發的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淨土。第二願是求無上 道度化眾生。我們第一願已經修成了,接下去是修第二願。第二願是帶果行因,上求下化,從此進修菩薩道。以如幻聞熏聞修,反聞自性、一門深入。中中流入如來 妙莊嚴海,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入聖種性、安立聖位、住持本定,歷位增進五十五位菩薩道,最後一直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我們修這個第二願如何下手呢?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說: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又說: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

文 殊菩薩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清淨心,要用音聞修,才是真的教體。因為過去的微塵一樣多的佛,都以音聞修成涅盤,所以未來的修學人,(指的就是我們)當依 這個法門修。我文殊也是修這個法門成道的,並不是單獨觀世音菩薩而已。因為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音聞下手,以耳根圓通、一門深入而得道。所以文殊菩薩稱: “妙音觀世音。”

當我們了解進修菩薩道的法門後,我們在三 摩地中,雙攝定慧,如幻聞熏聞修。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從耳門圓照三昧的修法。如幻是從無而有,有即非有。聞熏是聞妙音而不斷。聞修是保持妙音無修而修。簡單 地說:我們從三摩地中,帶果行因進修時,離一切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反聞自性中妙音,似有似無,綿綿不斷,二六時中,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假作意, 無功用道,任運自在。切記切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不著,惟有妙音密圓。

這樣修,就是如幻聞熏聞修,直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就是證圓通體。古德說:盡大地是自己光 明,無一法不在光明裏。

如果你覺得需要詳細了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你可閱讀《楞嚴經》第八卷,從三漸次,乾慧地起,歷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到等覺妙覺,都有說明。

我 們修法,千萬不要把名位擺在心上,心上一有名位之想,自性馬上被污染。所以在進修菩薩道時,絕不可想現在修到什麼程度,這一想,就是攀緣心生,明明要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怎麼可以動念生心呢?修行人修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經上講的是通盤的,因每人過去生中修持的不同,所以慧根不一樣,現在生中修持 的功夫也是每人不同,因此有的進步快、有的慢,但我們不必去掛念,水到自然渠成。古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講的這個。

在這裏我要特別告訴大家,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說:

“是修行人,若不永斷淫心,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我 們如果修法的時候,淫心一起,清淨即遠離。淫心若不斷,當我們命終後,我們的中陰身所見到的,都是男女在交媾,你若喜男的,即入胎為女。若喜女的,則入胎 為男。至於牛胎馬腹、或入人胎,要看你這生的造作因緣。入眾生胎,就出不了輪迴,這樣修道多可惜。所以要斷淫心,就要學菩薩行,經上說: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菩薩都怕,我們能不怕嗎?所以從今以後,不可看一切色情的電影、錄影帶、照片、書籍,還有影歌星的寫真 集。見到異性,看是自己父母兒女兄弟姐妹。見一切相即離,不動念,能這樣,就可以永斷淫心了。

還 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不退轉。在大家修第一願成就時,如不退轉,你當下就在淨土了,用不著本尊來帶領。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還有其他事,怎麼辦?大家要知道我 們修的念佛三昧,就是金剛三昧,就是首楞嚴大定。這個定,沒有入定、住定、出定。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定,不是坐在那裏合著眼空心不動,這在經 中叫作:“內守幽閑。”

佛說:“內守幽閑,猶是前塵分別影事。”

我們修的三昧,是以微密觀照,亦就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捨識用根,活活潑潑,當我們作務的時候,是不變 隨緣,隨緣作務,但不攀緣。工作完了,我們就隨緣不變,淨念相繼,妙音密圓,時刻不斷。這樣就是不退轉。每次修完法下座時,先要按摩雙腿,血氣暢通後,再 起身作務。

大家能照這樣修,就是在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中,進修菩提大道。我們要感恩佛的開示,感恩本尊大勢至 菩薩的帶領。修持中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出來討論。恭祝大家法喜充滿。

 

三、問答匯集


大家聽了念佛三昧法門緣起,以及修持心要錄音後,提出很多問題,現在把問題匯集起來加以說明。有些是個 人,提出同一性質的問題、合併在一個問題上答覆,就不重復了:

問:經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而我們現在修念佛三昧,在最初圓解 時,要觀想 “真妄和合,離妄顯真。”這二句是否同一義?

答: 這二句不是同一義。所謂言妄顯真的這個“言”字,是當“用”來講,用妄顯真,就是對妄而立真,真外有妄 可對,真即非真,於是妄真就同二妄。在《中論》上 講:“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就是同一義。因為真心是絕諸對待的,我們觀想的是離妄顯真,要注意這個 “離”字,不是“言”字。離妄就是離去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攀緣心,也就是《楞嚴經》中二種根本的第 一種根本。妄心譬如烏雲,真心譬如太陽。如果是言妄 顯諸真,也就是烏雲生起來了,結果烏雲遮蔽了大陽,那麼烏雲還是烏雲,太陽也在烏雲裏。離妄顯真就不同了,是把遮住太陽的烏雲驅離,太陽就顯出本來面目 了。離妄顯真,在修念佛三昧中,是很重要的,《楞嚴經》妙奢摩他微密觀照最初方便,就是觀照離妄顯真。如果妄心不離,真心就不能顯。真心不能顯,就見不了 性。不能見性,就不能立不生滅的本修因。不立本修因,就不能果。不能見性,就不能圓解。不能圓解,就不能圓修圓證。佛經,大都是對聲聞、緣覺、菩薩 所講,我們凡夫,若不具有高度智慧,不易明了其義,所以經典大都有各種注疏。大家讀經的時候,不懂沒有關係,多讀了就會懂,但是千萬不可錯解經義。

問:自心取自心,與奢摩他微密觀照,有什麼不同?

答: 奢摩他,是常住妙明不動的定體。依定體而起自性本具的即定之慧,所生始覺的智用,這個就是微密觀照。因此,微密觀照是離妄絕相,照體獨立的。自心取自心就 不同了!一切眾生不明了見分和相分本來不離一心,妄自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所以名之為自心取自心。見分和相分從那裏來的?那是最初一念無明妄動,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轉成第八識,見分和相分,都是依第八識自證分所起。我們的六根,就是八識見分,屬於心法,六塵是第八識的相分,屬於色法。見分相 分,像蝸牛兩角,出則成雙,收則歸一。見相二分,皆是如來藏隨染緣起用,其性體都是如來藏清淨本然,所以稱見相二分為自心。自心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壞就壞 在這個“取”字上。用見分的六根,來取相分的六塵,於是生識,周遍計度,計我計所,引起煩惱。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說: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這 段經文就是說,因為六根執取六塵,而生六識,造業受報,要我們捨識用根。用根,是用根中之性,不是用浮塵根去攀緣。如果用浮塵根去攀緣,就是自心取自 心。我們如果能夠根不緣塵,則識無所生。“識”就是攀緣心,也就是妄心,根不緣塵就是“幻法云何立”。 幻法就是第六識,捨識,就是離妄,妄離了,真就顯 了。

問: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其解釋重在持名念佛,與我們所修念佛三昧不同,其故安在?

答: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疏鈔,是通盤的解釋。每本經典,都有各種不同注疏,各家之說,往往不一,但其終點是一致的。我們所修的念佛三昧,是特別的,是 殊勝的。一切佛經,都是活用的,不是死的,條條大路都可到長安。譬如達拉斯這個地方,最早去休士頓,要從三十五號公路,經奧司汀,接十號公路,才可以到達 休士頓。但後來開了一條四十五號高速公路,可以從達拉斯直接通達休士頓,比以前縮短了很多路,省了很多時間。那麼你現在去休士頓,究竟選那一條路呢?況且 疏鈔上也說:“亦有上智,專以理念,或有鈍根,專於事念,或有中人,兼於理事,皆隨機宜,不必疑阻。”這就是說修法最要是契機, 不能契機,就不必勉強。在 疏鈔序文中說到:“蓮池大師講,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執持名號,至於一心,則復還空寂之體。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自 性還歸本體, 是願生彼國義。蓮師雖力主西方淨,而 不遺見性之旨。見性為淨土指歸,而淨土為見性入路,未相違也。見性與不見性,而念佛修淨土,皆不可忽也。此義似本章 所未及言,以質諸真能念佛人,為何如也。”這篇序文,說得較為客觀。有一次我去看李炳南老師,我問老師,為什麼有的經的注解有好種,而每種 所論都不相 同?李老師說:讀經還是看原本好,因為原本是佛說的,注疏都是後人的解釋。原本佛經,是聖言量,如果看不懂,只要多讀,慢慢就會領悟。

問:我們修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淨土,是指西方極樂國的佛淨土,但西方淨土有種,我們歸於那一種 淨土?

答:西方淨土有種,這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西方淨土有四種﹔

  1. 凡聖同居土。
  2. 方便有餘土。
  3. 實報莊嚴土。
  4. 常寂光土。

    第二種說淨土有五種:

  5. 憶想外境念佛,則生變化土。
  6. 攝境歸心念佛,則生劣受用土。
  7. 心境互融念佛,則歸勝受用土。
  8. 心境雙泯念佛,則生法性土。
  9. 圓通無盡念佛,則歸法界無障礙土。

    通 常說西方淨土,都是說的第一種四土。至於歸於那一種淨土,要看你修持功夫的深淺。如果功夫深,精進不退,可以往生實報莊嚴土。不過歸於那一種淨土,實在不 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注意的事,因為你想到生什麼土,就已經是動念了,攀緣心生,菩提心滅,淨念又被污染了。況且,一真法界中,淨土也是化城,不是究竟之地。 所以我們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淨土,接著第二願是求無上道度化眾生。淨土,只是我們修道的歇腳處,況且十方淨土都在我們心中。跟著本尊修,本尊修的是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我們也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修到最後,我們得三摩地了,自然就歸於本尊的淨土。如果最後還沒有得三摩地,本尊也會帶領我們歸於本尊的淨土。 這是經上所說,所以我們不必計度歸於什麼淨土。

    問:不到命終,就能生淨土,這是真的嗎?

    答: 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大家如果仔細觀察,當你大開圓解,不動念的當下,這片真空覺性,明明了了,不生不滅,盡十方虛空都在你覺性之中。既無生滅,那有命 終?既是真空,那有穢土?我們的覺性,本是清淨的,本是具足的。經上說:“心淨土淨。”穢土是你一念妄動,而生不覺,不覺無明, 而有惑、業、苦。如果你離 妄顯真,歇即菩提,十方圓妙淨明,淨土不就在你心中嗎?這有什麼真假?只是你悟不悟而已。

    問:我們修法的時候,在觀想不動念的當下,的確顯示出一片清淨境界,但這時,我們既不動念了,究 竟還有沒有念?禪宗以無念為宗,無念,就是沒有念,如果我們沒有念,怎能覺察到本具的自性?

    答:念,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念之體,念是真如自性之用。六根能念,就是真如自性起念。如果 沒有真如,六根馬上就壞。人死了,六根還在,但是不能起作用,因為念離開了。不動念,就是不攀緣,無念,是無妄念。所以《壇經》上說: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

    我們所用的微密觀照,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覺,假如沒有念,便成了磚頭瓦塊了。

    問:當我們觀想不動念的當下,所顯示的一片真空境界就是真心的全部嗎?還是有少分帶妄?

    答: 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是說我們的真心如第一月。所帶一分無明妄見如第二月。無 始以來,真心常落妄見之 中。所以佛又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陀那微細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也就是二種根本中的真 本,是無始菩提涅磐元清淨 體,我們稱它為真心。但是真心之中,有無始以來所積存的習氣,也就是無明,這種習氣非常微細,不容易覺察,如果一經妄動,就像山上流下的瀑流一樣。所以我 們的真心,的確是真妄和合的,但是真心之體是全真,不過參雜無明習氣之妄。在《深密經》上也說:“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雖然我們現在觀想不 動念,當下所顯示的真空境界,就是真心、佛性、清淨心。但這是理的頓悟,是圓解。所以佛說:“理可頓悟。”在《楞嚴經》上,這是 最初方便。頓悟之後,“趁 悟併銷。”因為我們悟的真心是第二月,雖然是第二月,與第一月並無不同。所以佛接下去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就是要我們見性圓解後,要繼續事修。事 修,就是要把微細的習氣,慢慢的消除。大家要知,修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破。所以千萬不可把最初見性的頓悟,看成已經圓證菩提,那就大錯特錯了。

問:我們修念佛三昧,直接修淨念相繼就可以,為什麼要先修見性呢?

答: 譬喻你要去羅馬,先要了解羅馬是怎樣的城市,在什麼方向,有那條路可通,坐什麼交通工具去。然後我們買一卷介紹羅馬的錄影帶,你在錄影帶中,看到羅馬的古 跡,看到梵帝岡教堂。錄影帶中所介紹的畫面,及內容說明,你都一一記憶了解。有了這些準備,再去羅馬、就不會走錯路了,這便是去羅馬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比 喻修道中的見性。如果沒有經過這段最初方便,你去羅馬時,也許跑到了巴黎。所以修道要修因剋果,稱性而修,才不會錯誤。

問:在後善這個階段,我們開始修反聞妙音,到證入三摩地後,還要不要修反聞妙音?

答: 我們修反聞妙音,就是耳根圓通的反聞自性,因為自性中還有無明,無明會隨時攀緣,所以我們時時反聞妙音,不讓心念空過去攀緣。這樣慢慢地一品一品地漸次深 入,把無明破盡,所以妙音就是破無明的工具。直到無明破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時,一切自在,妙音也無所得,自性也無所得。

問:修到無明破盡,圓滿菩提,明明是證到菩提涅盤,為什麼是歸無所得?如果修到後來,是歸無所得,那我們 何必修呢?

答: 我們要明了,所得就是“有”,菩提涅盤是非有非無,不著兩邊的一真法界。譬如你家的珍寶,忘記擺在那裏,一旦找到了,這珍寶原本 是你的,只是找到了,那有 所得呢?如果有所得,便成了因得立所,所既妄立,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更成了妄為明覺。把菩提涅盤轉為無明,真覺染成妄覺了。

問:我們觀想本尊放光,是不是觀想眼睛見到光?

答:既然是觀想,就不屬眼根。我們在修法中,如在極淨時,也會有心光放出,但自己並未去分別,只是一種自 在的感覺,所以不涉及根塵。通常經中所說之光,大都譬喻智慧,所以稱之為智光。

問:我們在觀想本尊放光的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像來觀想本尊,是隨心所想,還是指定一尊菩薩像來觀想?

答: 我們修念佛三昧的觀想念佛,不是觀像念佛,修觀像念佛,就要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去觀,觀經上的第十一觀,就是觀大勢至菩薩像。我們修觀想念佛,是心 想。經上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就是心中有這個念頭,本尊在我前面放光為我灌頂。並不是觀想本尊的形像,“觀 像”是要觀形像的,“觀想”只是觀概 念。比方觀本尊的法身與我們的自性合而為一,法身是無形像的,自性也是無形像的,虛空和虛空相合,那有形像可見,所以只要有這個概念就行了,記住 “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

問:我們觀想不動念的一片真空,就是我們的性體,性體既是空的,我們只要觀想一切都空,就是見性,何必去 反聞妙音呢?

答: 我們性體雖是空的,但這個空是真空,不是頑空,真空是起妙用的,什麼是妙用?妙用就是我們的靈覺心,我們的靈覺心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是真空。如果執著沒有 靈覺心的頑空去修,最後就修到四空天去了,還是出不了三界。執空執有,都不是中道。二十五聖自陳圓通時,第一位是憍陳那,以“妙音密圓 ”得羅漢道,暗示修 道要以 “妙音密圓”為第一。中間普賢菩薩,說明“心聞發明,分別自在。”心聞不是耳根浮塵根聞,發明是發明聞 性中妙音。文殊菩薩所說:“反聞聞自性”,就是反聞 妙音,因為妙音是自性所流露的。最後觀世音菩薩用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聞妙音而思修,如幻聞熏聞修。到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能十方圓明,任運自在。 所以執著一切都空,是不對的。

問:我們在觀想離妄顯真時,的確在不動念後,顯示了一片真空,可是這片清淨的真空,沒多久,雜念就起,雜 念一起後,真空就模糊了。還有反聞妙音時,不能馬上聽到妙音,有時突然聽到,斷斷續續、不能一貫下去,是什麼原因?

答: 你在不動念後,所顯示一片真空,這就是我們的真如覺性,也就是佛性,你已經開悟見性了。但這是頓悟之理,就是佛說的理可頓悟。因為惑業未除,所以趁悟併 銷於是維持不久,就會起心動念。佛接 著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要繼續去除惑,這除惑的事,不是一下就可頓除,要一步步的去做,等以後惑除盡了,這片清 淨的真空就不會模糊了。你反聞妙音時不能馬上聽到,是因為剛開始修,聞性與妙音還不能完全契合,慢慢時間久了,妙音自然就與你粘在一起。如果開始聞妙音困 難,不妨用佛告阿難有關六入之耳入說:“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這方法,可使你馬上聞到聲音,但 不可常用,因這虛發勞相, 不是妙音。

問:我們所守四種清淨明誨的戒,除了沒有酒戒外,其餘都與普通五戒一樣,不過普通五戒中的妄語戒,與我們 所守的妄語戒好像有點不同,這不同的主要點在那裏?

答: 妄語有兩種,一是發言不實,是小妄語。一是妄稱證果,是大妄語。普通五戒中的妄語,主要是指小妄語。四種清淨明誨的妄語戒,主要是指大妄語。大妄語中妄稱 證果,是說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未得是未得菩提,妄稱自己已得菩提。未證,是未證涅盤,妄稱已證涅盤。犯了這種大妄語的人,佛說:“若大妄 語,即三摩地, 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如果真有修證的菩薩、羅漢,在末法中,隨緣度生。經上佛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洩佛密因,輕言末學。惟除 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古德說: “住則不泄,泄則不住。”像慈航法師、清嚴法師,在圓寂時遺囑三年開缸,他們在生前從未告訴人,我是菩薩、羅漢。但現在的社會不 同了,自稱佛,菩薩和本尊 的人很多,一不小心,你就會入了魔道。一入魔道,就永失善根,沉淪苦海。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

問:我們平常都要去工作,工作就不能修法,等我們將來老了,退休以後,就有充裕的時間,那個時候,就可以 全心去修行了。如果現在修行,要怎樣才能不妨礙工作呢?

答: 你覺得現在修法太早了,等到晚年再修也不遲。但是,無常不會等我們,誰能有把握控制無常呢?今天的報紙上報導,伊拉克所儲存的病毒細菌,可以殺死兩個地球 上的生物。俄國儲存的病毒細菌更多了,伊拉克儲存的,只占俄國的百分之二十。假如這兩國一旦發生問題,全世界都遭殃,地球也給毀滅了,這就是器世界成、 住、壞、空的輪轉。現在,我們的地球已經進入壞劫了,天氣有聖嬰現象、乾旱、洪水、地震不斷。大地到處被污染,人類也不斷地鬥爭凶殺。誰能保証可以平安的 活到老?如果我們能現在就修,只要發心,很快就有成就,經上說:“日劫相倍”,就是修一天,等於修了一劫,有這樣大的功效,當然 很快就能歸於淨土,歸於淨 土後,就不再輪迴了。其實,有工作的人,修念佛三味並沒有大礙。早晚修法的時間,如果安排得好,是不妨礙你工作的。上班以後,你也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妙音 密圓,不管你是勞心的,還是勞力的,妙音密圓可以幫助你專心一致,使你的工作更具效果。因妙音就是淨念,工作時保持清淨的頭腦,辦的事一定是有條不亂,這 對你的工作不是有很大幫助嗎?

問:我們在修法前,為什麼向釋迦佛、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四位佛菩薩禮拜?不拜別的佛菩薩?

答: 我們拜釋迦佛,因為他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所修的法,就是本師在楞嚴會上所說。修道人,必須尊師重道,所以向本師禮拜。我們所修的第一願,是歸於淨土,是歸 於阿彌陀佛所轄的極樂國土,當然應該向阿彌陀佛禮拜。第三是拜觀音菩薩,我們在第二願中修菩薩道,就是修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是我們 的老師,當然應該禮拜。第四是拜本尊大勢至菩薩,本尊是教導我們修念佛三昧,和帶領我們歸於淨土的,等於是我們的家長,怎麼可以不禮拜呢?至於其他佛菩 薩,像微塵一樣,太多了,我們那有能力去一一禮拜。所以拜這四位佛菩薩,也等於拜了一切佛菩薩。

問:最初佛不准婦女出家,是為什麼?

答: 一般來說,婦女的惑業比較重,婦女出生後,長大了就有月信,結婚後的生產等等,都是非常痛苦的。而這些痛苦,都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都 是障礙。因為種種障礙,所以最初佛不讓婦女出家。後來佛制定戒律,男眾比丘,女眾比丘尼,各守四棄八棄之戒,相沿至今。我們學佛,千萬不可把女眾看低,要 知龍女八歲就成佛。前天《世界日報》刊載一段新聞,說中國大陸九華山,今年一月二日,有一位尼師,開缸不爛,這位尼師已圓寂四年,名字叫釋仁義。今年春 季,達拉斯佛教會,舉辦春季佛七,有位馬玉葉老居士,要她女兒問佛教會的悟現法師,如果參加佛七時,參加的同修,在佛堂往生,會不會增加許多麻煩?悟現法 師說,不麻煩。結果這位馬玉葉老居士,在佛七的第四天,今年三月廿四日,上午第二支香,還參加繞佛,歸位後,把拜墊擺好,禮佛三拜,就到大殿後,坐上沙發 就往生了。像這樣預知時至,佛七中往生的,也是女居士。再說,《楞嚴經》所講的摩登伽女,原是個妓女,引誘阿難尊者。經世尊派文殊菩薩去救護,方脫淫難。 到祗桓精含後,佛陀把人生道理講給摩登伽女聽,摩登伽女當下就證入二果斯陀含。佛為其落髮,出家為尼,號性比丘尼。在楞嚴會上聽佛說法,佛說到: “菩提心 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這時候摩登伽女,心中淫火頓歇,得三果阿那含,愛河乾枯,成精進林。阿難尊者這時還是初果須 陀洹。到了文 殊菩薩在楞嚴會上選圓通以後,摩登伽女頓成阿羅漢,證悟四果聖者。而阿難尊者這時才入二果斯陀含。這段往事,在大藏經中的《摩登伽女經》上,說得很詳細。 摩登伽女是女性,而且是下賤的妓女,可是她智慧比阿難尊者還要高,一遇機緣觸發,馬上就能開悟,所以我們不可把女眾看低,男女一律平等。若從性體上講,非 但人類男女平等,即使豬狗牛羊一切眾生,都是平等而無高下。我們修都攝六根時,六根收攝後,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的就是平等性智。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平等平等,所以我把小孫女的名字,取名叫一平。

問:前些時看了一本書,書上說:“釋迦佛說:未法時代,佛法在居士手中,不在和尚尼姑手中。 我們不剃頭,不穿僧衣,穿俗人的衣服,這是大乘菩薩僧。”這說法正確嗎?

答:這句話我沒聽過,也沒有在經論中見過。恕我見識不廣,讀經不多。不過,從這話的本意看,好像是排斥出 家人,這是不對的,出家人是僧寶,是佛法僧三寶之一,僧寶是續佛慧命的,如果真這樣,我們皈依三寶變成皈依二寶了!這就偏離了正道。我的管見,這種說法是 不正確的。

問:說到淫心不起,真的很難,比方我們不看黃色電影書刊,還是容易的事,可是在睡眠後,夜裏在生理上就會 沖動,心念馬上生起,用什麼方法可以防止呢?

答: 這是生理現象,要談防止,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看、不聽、不想色情方面的東西,除工作外,反聞自性妙音密圓,讓心理清淨。晚飯後少喝水,水喝多了,睡到半 夜,會膀胱發脹,刺激性腺,容易沖動。如果膀胱發脹有尿意,馬上起床小解,不要賴床,小解後,洗個冷水臉再睡。如果你能在睡前醒後,都不斷反聞妙音,就不 容易沖動。睡眠時不要蓋太熱。要側面睡,最好向右側睡。記住,一切唯心造。

問:我自己是信佛,但我先生什麼教都不信,有人說,前世沒有佛緣的人,今生不容易信佛,這是不是真的?要 用什麼方法才能使我先生信佛?

答: 信佛,必須有慧根和機緣,所謂慧根,就是你說前世的佛緣,過去生中信佛學佛,所生的慧種子,都儲在我們第八識中,今生遇到機緣,熏發過去的種子,就自然的 信佛學佛。我舉二個實例:前年,阿靈頓德州大學為我舉辦的佛學講座,李幼麗同修常去聽講,有一 次她聽完演講,向主辦人把演講的錄音帶借回去拷貝,她把拷 貝的錄音,放給她先生聽。她先生是信天主教的,在美國航空公司上班。當她先生聽完錄音帶後,完全轉變了信仰。他要李幼麗帶他到我這裏來,那次他問了我許許 多多的問題,他聽後像是從一個幻夢中醒悟一樣。從此,他信了佛,而且很虔誠,很精進。現在,也在修念佛三昧。

另 外一個實例:是福和市的招太太,達拉斯淨宗學會的同修都認識她。她和先生在福和市開餐廳,有一年她身體不舒服,到我這裏看病,回去時候我送了一卷念阿彌陀 佛名號的錄音帶給她,她上車後,一面開車一面放念佛的錄音。她一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就不自禁的哭了起來,一直從達拉斯哭到福和市,約一個多小時。到家 後,她先生嚇了一大跳,以為太太在路上出了事。從此,她信佛虔誠,經常到淨宗學會去供齋,他先生同時也信了佛。還有一位洪同學,他在丹頓北德大修博士。有 一年北德大辦佛學講座,要我去講,我那次簡說《維摩詰所說經》。講完後,他送我上車時告訴我,他在北德大修電腦,已通過博士論文,他這次是第一次聽佛學講 座,也是他在北德大最後一次聽佛法,因為他已應聘到台灣某大學去教書。他說雖然第一次聽佛法,在短短的兩小時中,我的人生觀全部被改觀,好像變了另一個 人,以前絕沒想到佛法有如此的微妙。這就是機緣的契合,所以前世的佛緣,的確是有的。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說:“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 相誑惑。”說 他以前已經修了很多劫,證明有慧根是不假的。但是機緣也很重要,有慧根沒機緣也發不出來。所以我們對沒有信佛的人,要制造機緣,接引他們,如果他過去有佛 緣,馬上就能信佛學佛。如果他過去沒有佛緣,那麼你在他的今生,給他種些佛的種子,以後他就會遇緣而發。

問:有些學佛人,在手臂上燒了戒巴,我們修念佛三昧,要不要燒戒巴?

答: 戒,在學佛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戒有戒相和戒體,在手臂上燒的戒巴,那是戒相,能燒當然好,如果有其他原因不能燒,不必勉強。一切事,我們要了解其原因。 戒,是修道的助因,所以要守戒,是因為以戒助定。我們修念佛三昧,也要守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淫、殺、盜、妄四種戒律。主要是為塵勞惑業素重之人助行,為 圓修之方便。佛在經中說:“攝心為戒。”就是收攝其心,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眾戒具足。所以心為戒體,一切都是從心建立的。所 以攝心,就是眾戒具足。我 們修念佛三昧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離妄以後,攀緣心不起,那裏還有淫殺盜妄?

問:我們在家人俗事多,修習佛法,不容易深入,要怎樣修持,才能有成就?

答: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雖然俗事多,若真能發心學佛,能放下的就放下,不能放下的就隨緣,但不攀緣,照樣可以學佛。要說到在家居士學佛的成就,那可多得很呢, 先說古時,在唐朝有位龐蘊居士,他的妻子兒女一家四口,統統學佛,每人都能臨終預知時至,自由往生。尤其他的女兒龐靈照,更是機鋒過人。現代的在家居士, 也有很多有成就,比如說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生都在慈悲度眾生。台灣大專學校佛學社社長,從前每年暑假,都去台中李老居士那裏學佛法,回校後引導大眾學 佛。台中還有一位朱居士,是台灣在家人出版佛教雜誌最早的,他發行的《菩提樹》月刊,世界都在流通。因為內容豐富,印制華麗,人人見到都生歡喜心。他不變 初心,一個人的力量,把這個宏法利生工作,一直獨撐了十年。後來台北也有一本《慧矩》月刊出 版,也是居士們辦的。台灣近年成立了很多印經會,集大眾的力 量印制經書,弘法利生,如佛陀教育基金會、菩提印經會等等,都是在家居士所辦。台北市的念佛團,都是在家居士,從前有個李團長,他有一天在念佛團念完佛, 告訴大家,他要向大家告別了,走到會客室,坐上沙發就往生了。在達拉斯,十年前有位居士叫游建 泰,是台灣某大學外語系高材生,畢業後,夫妻二人到美國來 念書。他信佛以後,非常精進,居然放下一切,在家裏閉關勤修。他的妻子一面工作,一面供養丈夫,為他護關。年後,他毅然帶了妻子到紐約莊嚴寺,夫妻雙雙 落髮出家。說到紐約莊嚴寺,就有一位大德沈家楨博士,沈博士最早在紐約辦了個輪船公司,後來為了要辦道場,在紐約買一塊很大的地,辭去輪船公司業務,專心 建寺廟,十年來,他全部心力、財力、投入了道場之中。如今莊嚴寺已規模宏具,點點滴滴都是沈博 士心血所成。非但沈博士如此,他的夫人,也把一生的積蓄, 蓋了一個圖書館,更使莊嚴寺完美。還有休士頓的嚴寬怙居士,他捐了百萬 美金,幫助佛光會在休士頓、達拉斯、和奧斯汀等地建立道 場。這些在家居士們,不圖名聞利養,其偉大處,真非言語可以讚嘆。以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知道的一部份,還有許多在家居士,默默修行,作利他事業,不為人 知。善財童子,經文殊菩薩要他出外參訪善知識,他總共參訪了五十三位,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只有六位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其餘都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們在家 人,不要以為沒有出家,就不能學佛,不能有成就。只要我們發心,沒有辦不到的。

問:一般修法,都要盤腿,修念佛三昧為什麼可以不盤腿坐在椅子上修?

答: 修念佛三昧,不是要大家不盤腿。是盤腿也可以,不盤腿坐椅子上也可以。你如果過去盤腿,沒有障礙,己經習慣了,當然還是盤腿好。有些人剛開始盤腿,沒有多 久,兩腿發麻酸痛,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這時整個身心,被兩腿酸痛占領了,你那裏還能不動念去修法。況且,我們修的念佛三昧,是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不 可離的。坐、只是一個短暫時間,所以不拘任何方式,只要坐得正,把身心放下即可。如果你們是盤腿坐的,當你下座的時候,要用手在膝,大腿、小腿,和腳背上 按摩,覺得氣血暢通了,再起身作務,這樣就不會傷害腿的健康。

問:為什麼忙碌時,可以暫停晚修,早修不可廢?

答: 這是特殊情形,其實你把時間安排妥當,也用不著暫停晚修。當我們決定修念佛三昧後,二六時中都要修,提出早晚修,是加強於平時,平時因工作,不能全心修 法,所以在早晚撥出一小時專修。為什麼可暫停晚修,不停早修呢?因為你已工作一天,心力俱疲,在這種情形下修法,容易昏沈入睡,所以不如早點休息,早點起 床。早起後,經過一夜休息,疲勞消除了,精神振作了,這時修法,最容易開智慧。其實這些都是為初機而說的,如果你修習已久,與三昧打成一片,那有什麼早晚 修?無修而修,修即無修,我們的定體,是無始以來本有的,不是修來的,你只要離開攀緣心,早晚都在定中。

問:修法時,為什麼要觀想本尊放光,以及與我們合而為一?這有沒有效果?

答:我們修觀想念佛,處處要從觀想下手。觀想本尊放光為我們灌頂,就是祈求本尊用大勢威力,用智慧光,加 持我們,消除障礙,增長智慧,使我們修法得成就。至於觀想與本尊合而為一,這就是觀想我們平等真如法性,與佛菩薩法身圓融一如。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 有: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與如來合。”

永 嘉大師是經惠能祖師印可的大善知識,他的作品《證道歌》,從中國唐朝起,叢林中就列為必修課,所以從前的小沙彌就要背《證道歌》,可見其重要。所謂觀想與 本尊合一,也就是證道歌中的“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與如來合。”這有一比喻,我們比喻一支小蠟燭,小蠟燭點燃後,燭光很微弱。 佛菩薩光芒非常的耀亮,像 一盞強光燈。這非常耀亮的光和微弱的燭光合而為一後,光光互融互攝而不分,於是小蠟燭微弱的光也融於耀亮的光芒中。至於有沒有效果,那要看你是不是認真的 觀想。如果你誠心去修,成效是非常的快,因為這個法門,經上說是勝義中真勝義性的。

問:為什麼在修法時,要念楞嚴心咒,其咒義為何?

答:在《楞嚴經講義》上說:楞嚴神咒共有五會,從四百十九句到最後是咒心,是秘密首楞嚴。此段既稱咒心, 則是五會中精要之義。如果時間夠,可以持全咒,時間不夠,但持此段心 咒,也有無上妙用。經中神咒,不可思議,按例不意譯。經上佛說: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離魔事,無有是處。 ”

佛又說,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

我們應知,持咒之法,要深信不疑,一味持之以恆,身口意三密相應,不要起心求解,一念不生,自能得益。

問:我對念佛三昧這個法門,實在很有興趣,但我剛結婚沒多久,如果要守其心不淫,恐難澈底,不知有無其他 方法, 可以兩全?

答: 說到不淫,大家一定是不願意的,尤其是在家人。就這個“淫”字,讓我們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佛說其心不淫,是對一切惑重眾生的助 行,如果在家修法,不能當下 戒淫,可以先入前方便。所謂前方便,等於大學先修班,先方便修,等你慢慢進入最初方便後,心念漸漸生定,境風慢慢止息,波浪自然而停,到寂然不動念時,便 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即眾戒具足,淫念不除自斷。所以可入先修班,先修前方便。

問:請問老菩薩,我們應該怎樣稱呼你,是稱師父,還是大師,還是上師?每月我們怎樣奉獻和供養?

答: 我不是菩薩,也不是師父,也不是大師、上師。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是同在佛菩薩座下修學的人。所以我們的關係是同學。你稱呼我同學也可以,稱呼 我同修也可以,也可以稱呼我師兄或師弟。說到奉獻和供養的問題,我要明確的告訴你,這裏是不受一切供養的。修念佛三昧的,一切免費,不要你們花一分錢。我 們在家人,大都各有行業,要供養,應該供養出家人,因為出家人在寺廟中做續佛慧命的工作,他們沒有收益,要靠在家信眾的供養才能維生。另外,我們應該供養 我們的本尊,因為本尊教我們修念佛三昧,帶領我們歸於淨土,所以我們應該供養我們的本尊。用什麼來供養本尊呢?就是認真修持本尊所傳的念佛三昧,並且把它 傳化給大眾,把眾生引度到佛法裏,讓大家都脫離輪迴的苦海,這就是最好的法供養。

問:我們還未證菩提前,怎麼能去度眾生呢?

答: 只要我們開悟了,就可以去度眾生。譬如說,有人問我們怎麼去羅馬。我們告訴他,從達拉斯坐美國航空公司直飛羅馬的班機。但是要準備護照,機票,以及聯絡羅 馬的接機人,告訴飛機到達的日期,時間,航空公司,班機號碼等等。其實,我們沒有去過羅馬,怎麼知道去羅馬的情形呢?因為我們早就研究去羅馬的行程。我們 找過網際網路,去羅馬班機有那些。問過航空公司起降的機場時間,以及出入境的手續。我們雖未去過羅馬,但是我們對去羅馬的一切都明了,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去 羅馬的人正確的信息。度眾生也是一樣,雖然我們未證菩提,但我們已開悟見性,明了真心是怎樣的,以及要怎樣修才正確,所以我們就可以告訴眾生,修行的正確 信息。在《楞嚴經》第三卷,阿難尊者蒙佛開示後,大開圓解。於是他說偈云: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在《楞嚴經》第六卷,阿難尊者向佛陳述: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阿 難這時還未證菩提,只是悟得理法身,故發願起修,期能早得究竟法身,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利。接著他就發願下度眾生以利他。而且請世尊作證明,先入五濁惡世去 救苦救難,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未成佛,自己絕不取證涅盤,亦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大願大行,才真是我們所師法的。最後,恭祝諸君,悲智雙運,以報師恩。

 

後 語

 

此書輯錄完成時,接一遠方同修來信問道:“我們所修念佛三昧,分第一願與第二願二個階段,假 如併為一願,直接向菩提道修,豈不更為方便。”

關 於區分第一願與第二願的原因,是因我們修法的人,大都還是凡夫,在修法過程中,是漸次而進的,時間一長,很容易退轉。如果不能精進不退,便出不了三界,又 要輾轉生死,輪迴六道,與菩提道愈行愈遠。所以我們皈依大勢至菩薩為本尊,修學本尊所修法門。這樣,本尊就會帶領我們歸於淨土。只要我們先歸於淨土,就不 再輪迴六道,與諸菩薩諸上善人,共同在淨土進修菩提道,這不更方便嗎?這不更有保障嗎?

修 這個法門,在契入三摩地前,一定要把住 “妙音密圓”。文殊菩薩告訴我們: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而且說:“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未來修學 人就是我們,就是要我們從妙音密圓去修。並且告訴我 們:過去的微塵佛和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菩薩自己,都是從“音聞”修成道的。所以文殊菩薩最後說:“旋汝倒聞機,反 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所 以我們一定要把妙音密圓澈底了悟,妙音密圓就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的“音聞”,微塵的佛菩薩, 都是修音聞成道的。妙音不是從動靜中所生,它是從自 性中所流露,因為要“反聞聞自性。”自性那有聲音可聞?所以這時自性能生萬法的本能,流露出似梵音,海潮音的“妙音 ”,而這“如幻的妙音”,是似有非有, 似無非無的。我們就從耳門反聞深入,安住在 “如幻的妙音”中,聞熏聞修,修即無修,任運自在,這就是妙音密圓的修法。

雖然經上說西方淨士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國土,但是經上也說:十方世界在汝心中。前面是對執著有身相的人所 說。後面是對開悟見性的人所說。你見性了,你就心包太虛。十方淨士你都可以自由來去。

我 們修妙音密圓時,是離一切攀緣心的,所以緣心自在。自在的緣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就是十方淨土,所以十方淨土都在我們心中,這就是心淨土淨。我們修妙音密 圓時,也是在淨土中修的,反聞這如幻的妙音,聞熏聞修,把身心融會在如幻的妙音裏,歷歷分明,這就是妙修行路。如果你能不退轉就可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

攀緣心是凡夫心,凡夫因迷,所以攀緣。清淨心是覺悟心,聖賢因覺,所以清淨。凡心和聖心,是同一個心,看 你會不會轉,會轉,你就轉凡成聖,亦不立聖凡。就在那一念之間。

 

己卯夏夢幻老人時年七七。


附錄: 念佛三昧與臨終成就

--- 摘錄;&##12298;美佛慧訊》 

十多年的老友尹建偉,偕同夫人湯瑞蓮到我這裏晤談,建偉兄說:“瑞蓮病了,下腰疼痛難忍,吃 了止痛藥都無效。”我問:“看過醫生嗎?”他說:“看過了,醫生說她是肺癌,可是她胸口不痛,也不咳 嗽。”

我隨即檢查她的疼痛處,按壓她的下腰部,她說壓的時候不痛。於是我檢查她的坐骨神經,因為坐骨神經病變 時,常會反射腰際疼痛。當我按壓坐骨神經秘穴時,她喊很痛。我告訴她這是坐骨神經的毛病,至於是不是肺癌,那要切片才可決定,我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坐骨神 經有障礙。

於是我為她治療坐骨神經。經過三次治療,我問她疼痛有沒有減少?她說沒有。通常坐骨神經病,經過三次治 療,大都疼痛消除或減輕,她經三次治療後,絲毫沒有進步,這個問題顯示坐骨神經已由外來因素侵犯,非坐骨神經本身的障礙,所以我建議她作切片檢查。

當時我覺得瑞蓮的病情很嚴重,他們夫妻倆都是密宗的修行者,我問她平常有沒有持咒?她說有時持,但不契 機。當天她回家時,我送了一本《一條妙修行路》給她,我說:如果看了有問題,希你提出討論。

隔 天她到我這裏,告訴我書已全看完了,也全部明了內容。當時我很驚奇,很多人看完此書,都有不太明了處,她居然全都了解,我心存疑惑,於是試問她:對自性之 探索時,一念不動的當下,你有什麼感覺?她說:我感覺身體已不存在,世界也空了,只有知覺明明了了。我又試問她:你聽到“妙音” 嗎?她說:當我覺得身心世 界都空了後,耳朵裏就有像虫叫的聲音,綿綿不斷,現在我也聽到耳內的妙音。

當 時我很感動,我告訴她:你見性開悟了!大勢至菩薩的念佛三昧法門,對你很契機,你可以照此修持,會有很大的成就。她聽後問我:修持這個法門後,要多久才能 進入三昧?我說:三昧就是正定,本尊大勢至菩薩說的“念佛三昧”,和觀世音菩薩說的“金剛三昧”,都是 “首楞嚴大定”所攝,此定不同於常途以功夫引起之 定,亦不同於起心對境之定,此定是自性妙定,人人本具之自性,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本體如故。所以修念佛三昧法門,要先從見性開始,然後再觀 想如幻妙音,當你觀想妙音時,此一觀想,非意識分別,因為意識分別是生滅心,故非了義。我們觀想如幻妙音,是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起始覺回光返照之觀智, 用微密觀照,融合不生滅之如幻妙音。“當我們在觀想妙音的當下,即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三昧,二六時中,皆與我們同在,是常在 不動的,是不生不滅的本具 之定,所以是殊勝的法門。

瑞蓮聽後又問:書中說修念佛三昧,要經初 善、中善四十二天方入後善,如果病重之人,來日不多,此門既稱殊勝,有無其他方便使其速成?我告訴她:若欲速成,必具上根利智,一聞即悟之人,發勇猛精進 心,按本書修持心要,二六時中,一念不生,惟融如幻妙音,聞熏聞修,無有造作,不假功用,任運自在,能如此不退,經三日夜,即可深入三昧。因為佛在楞嚴會 上說:是法“日劫相倍”,也就是修一日如同一劫。權教稱歷三劫方獲法身,如是三日夜,如同三劫。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 重性具,貴在了悟。何況本 尊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當著佛陀及諸菩薩發願:“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照此修持,專住念佛三昧,就是念佛人,命終 時本尊大勢至菩薩主動來帶 領你歸於淨土,所以上根利智如你之人,一聞即悟,若能發勇猛精進心,融於如幻妙音,三日夜不退,即有成就。

她 聽後又問:修法時要一念不生,觀想妙音,不就是生“念”嗎?我告訴她:這個一念不生的“念”,是指的意 識心,因為意識心時時分別執著,是生滅心,所以我們 要捨棄它。我們用的觀想,是始覺起的智觀。觀想、觀照、反聞、回光返照等,都是楞嚴經中講的妙奢摩他所起的微密觀照,照體獨立,是不生滅的,如幻妙音也是 常住不生滅的,我們修法,要以不生滅性為本修因,來修因果,所以不能起心動念。

她 又問:我決定發精進心修念佛三昧,但這樣修法,最後有什麼成就?我告訴她:你若發勇猛精進心,照此修持,最後可能有兩種成就。第一,因你精進不退修持,精 神力集中,可能化解色身之障礙,恢復健康的身體,不再有病痛煩惱。第二,如你此界緣盡,即可漸次深入三摩地,自由往生西方淨土。你的名字叫湯瑞蓮,這個 “湯”是八功德水,“瑞蓮”是花開見佛,西方淨土,早就與你有緣。她聽後非常高興地說:太好了!謝謝你 的解說,我一定能做到。

隔 日,瑞蓮最後一次到我這裏,她告訴我說:昨晚我依法修持,一夜之間,感覺身體疼痛減少了,也用不著吃止痛藥,而且修不多久,居然入定了,心中明明白白,耳 內妙音綿綿,沒有多久就天亮了!建偉叫我起床,我才從定中出淨。這境界實在很微妙,我還是第一次經歷,終算遇到一個妙法門。前天一位喇嘛告訴我,要我仔 細找位醫生,一定會醫好我的大病,如今果然被我找到了,你不但醫一般身體的病,而且還醫治我的生死大事之病,我太幸運了!但我要拜托你一件事,建偉學佛多 年,什麼書都看,雜而不專,請你以後告訴他,要他讀《楞嚴經》和《一條妙修行路》,專修念佛三昧,我已在這個法門中得到益處。

我安慰她說:你放心,我一定找機會跟他說,你回去後,必須勤修勿退,一切當如你意。

隔 天她沒有來我處,我去電話,是建偉接的,他告訴我瑞蓮昨日回家後,一直安睡至今晨,叫她起床也不理。我對他說:我馬上來你家看她,你不要叫她。當時我就趕 到建偉家,瑞蓮很安詳地睡在床上,我測她鼻息,出入息都很微弱,節奏均勻,這是深入三昧之境。我告訴建偉不要吵她,也不要動她,她現在身體沒有疼痛,所以 才能這樣安詳,我囑咐後就回家了。

隔天早晨我去電話問建偉,瑞蓮情況怎樣?他告訴我昨天瑞蓮一直睡到傍晚,起床去洗手間方便後,又回睡房到 現在,沒有疼痛,也沒有變化。我要他讓她安靜地休息,不要驚動她。

經 數日後,消息傳來,瑞蓮毫無痛苦安靜地往生了!當時我覺得她走得好快,讚嘆她的確做到了!一周後我把建偉請來,轉告瑞蓮托付之事,建偉不勝悲戚。瑞蓮這孩 子悟性敏捷,好勝心強,早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偕建偉來美,二人修完碩士學位,建偉任職德州儀器公司,瑞蓮在家奉養公婆,相夫教子,極盡家庭主婦之職,平常 不多說話,對人和藹可親,謙恭有禮,社區人士如有任何困難,她都挺身相助,親友無不稱其賢德。今能深入三昧,方現其慧根深厚,精進不懈契入圓滿之成就,誠 殊勝之因果也。



附錄二:轉載慧炬佛學會得獎論文

夢幻老人著述《一條妙修行路》讀後感

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陳平坤

摘 要

  《一條妙修行路》乃是實修「念佛三昧」的長者:夢幻老人,述說「念佛」修習法的壹部講錄。「念佛三昧」出自《楞嚴經》,而後學有緣閱讀老人書, 一則重拾《楞嚴經》,並得旁及《首楞嚴三昧經》,是以試將心得數項,擇要論之,就教於眾善知識。

  本文字逾萬數,大分則有三節:

壹、前言。概說撰文之因緣。

貳、正文。本節又下分兩項:

  一、《一條妙修行路》的結構與內容述要:本項介紹該書架構以及各分部之內容;而其目的則在協助尚未讀過該書者,得對該書有一初步了解,或亦可因 此引起其進求請閱的興趣。

  二、讀後心得再論究:在此項中,後學僅依閱後所見,思議三個問題,以供學者參研:

  (一)從「念佛三昧」到「耳根圓通」:主要論說以證入「三摩地」為目的,「念佛」與「觀音」乃為不同之法門,不必定相互啣接。不過,夢幻老人將 「反聞聞自性」這一觀音法門引入「念佛三昧」之中,當是站在「入三摩地」後,尚有下化眾生之菩薩願行必須實現,而此一階段,只「念佛」得「三昧」,並不足 以凸顯其修道的根本精神所在,因此,老人引入「觀音」法門於「念佛三昧」之「都攝六根」的實踐法目中,藉以完成「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的菩薩道行。

  (二)「反聞聞自性」的觀音法門:本項的問題重點乃落在論說「反聞聞自性」這一功夫如何進行之上:大意乃是:學者須先明了「反聞聞自性」的意 義,然後才能掌握不隨順「真心」所幻生的萬事萬物起念造作,而反向透過對所歷事物的探察、觀照,體認具有「不生不滅」之本質的「真心」這一法門特色。最後 再度指出:結合「念佛」與「觀音」兩種法門,當是夢幻老人本諸般若空義,為求保住菩薩無所得行這一根本精神的用心所使然。

  (三)四種清淨明誨「淫戒」為首:論說修習「念佛三昧」何以必須「戒淫」為先一問題:主要看法為:修「念佛三昧」所以「戒淫」為首,當是基於以 「入三摩地」為最初目標,必依「不動念」方能達成;同時,「淫心」之起作,可以建構在意識的虛妄想像上,並不必定需有實事實物,較諸其他行為也更容易生 起、延續而障道,因此首須將之戒斷。

參、結語。後學對閱後,及通過其說得解心中向來所疑:「何以有 所為修行可能完成無所為之佛教理想」,略述一點感想;文未,則提出「理可頓悟,事是否 定須漸修」之間,以留待高明學者惠示!

關鍵詞

  念佛、三昧、反聞、自性、妙音、圓通、戒淫

壹、前言

  常言佛教法門眾多,號稱八萬四千;一般也知道法門教授以能夠應機為尚,沒有一種絕對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可以適用全體的學佛者。

  不過,法門多是先覺覺後覺、先知教後進,而一旦形成傳統,以經驗多寡為勝劣的判準,總會見有題榜某一法門最為殊勝、或最是契機的宣稱,而其目 的,自然不外在於吸引學者進入佛道,同時藉以光大此一法門。夢幻老人在所著《一條妙修行路》中,誠如副標題所示:

「念佛三昧」,可以作如是觀;而所說「念佛三昧」,則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

  最早在什麼時候接觸到《楞嚴經》,明確時間現在已經難以憶起;不過,應該大約是在一九九一年左右,當時後學習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四年級,身 邊便請有《楞嚴經》白文本,同時也購得了圓瑛法師(西元一八七八~一九五三年)的《楞嚴經講義》上下兩大冊,不過,那時對於該經實際也只初步進行了粗略的 翻閱,之後就把它束諸高閣了!

  一直要到一九九七年,因為就學於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當時選修乙門名為「中觀與如來藏」的課程,拂經去塵,才又重新拾取《楞嚴經》,較 為仔細地研讀一通。然而,緣於當時已然選定以禪宗六祖慧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為研究對象,從此須更置重於研讀初期禪宗祖師們 的語錄,以及其相關論著之上,於是便要到如今由於閱讀夢幻老人所著《一條妙修行路》,方才三度掇起《楞嚴經》翻閱,同時旁及於鳩摩羅什法師(西元三四四~ 四一三年)所譯的《首楞經三昧經》,乃至因此別有一番會解與心得。

貳、正文

  《一條妙修行路》,書名全稱為《一條妙修行路-「念佛三昧」》,乃是夢幻老人重溫《楞嚴經》後、重點講述「念佛三昧」法門的乙部作品。後學在閱 讀該書後,在「正文」這一部分,除將根據讀後心得展開相關論述,同時分享些許感想以外,首先是想就該書的構成部分及其內容要點,做一番概要的介紹工作。

一、《一條妙修行路》的結構與內容述要

  《一條妙修行路》,乃是乙部篇幅約近三萬字左右的講述兼問答體著作;該書除了「前言」、「後語」之外,乃由三大部分組構而成;那就是:(1) 「法門緣起」、(2)「修持心要」以及(3)「問答彙集」。

(一)「法門緣起」

  在「法門緣起」這一部分,夢幻老人的主要用意,是在提示「念佛三昧」這一法門的經典出處,同時解釋「念佛三昧」的確實意涵。

  夢幻老人首先指出:「『念佛三昧』這個法門,是《楞嚴經》第五卷大勢至菩薩所說……」這一「念佛三昧」法門,原是 在「楞嚴」會上由二十五位菩薩所代表宣揚的廿五種修行法門中的一種;由於經大勢至菩薩所提出,因此,修行「念佛三昧」這一法門,學人就所歸依的菩薩而言, 自然應當將大勢至菩薩視為修習該法時最所尊尚的菩薩,也就是以之為「本尊」。接著,夢幻老人便引經說明,以便讓讀者「了解大勢至是怎樣的一位菩薩」。然 後,在這一部分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念佛三昧」之意涵,老人展開了隨順《楞嚴經》經文、根據教理的相關解說。

  根據夢幻老人的講述:「念佛三昧」這一名相,「念佛」指的是「修行」,而「三昧」則為通過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定境,亦即所謂「得定」的狀態。然 而,「念佛」這一修法之於佛教所傳各類經、論中,主要存有內容差別不等的四類教說;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其含蘊的乃是「觀想」和「實 相」二義。

  所謂「觀想」,也就是運用人類的思維能力,從事對於佛陀所說「譬喻」的、屬於概念或觀念性的一種理解活動;而其目的,最終則是要通達一切事物的 清淨實相,這所以更為「實相念佛」一義所攝。

  對於「念佛」,夢幻老人指出,可以分別從「理」、「事」兩個方面來領解:「理」,是「心、佛不二」的道理,可以「頓悟」;然而,「事」為「唯此 一念」的「觀想」相續,則是要依循次第、一步一步地熏修才得成就,這恰如身上所穿的衣服,燃香經過長時間熏習以後,才會染有香氣一般。

  在解釋完「念佛」的不同種類及相關知識之後,順著大勢至菩薩的報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夢幻老人認為經文所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這一句,「可以說含蓋了全部《楞嚴經》」:然後,老人便接著開始解說這一句話的深層義蘊。

  夢幻老人對於「我本因,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句話的解說,大意在於:修習「念佛」 法門的「心」,必須為「不生不滅」的「真心」,而不能是生 滅、滅生不已的「攀緣心」(或名(「妄心」)。為什麼?因為,如果以「妄心」為「本修因」,那麼想求得不生、不滅的最上佛果,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只有依 「真心」為「本修因」,起智觀照,然後才可能「修因剋果」。同時,這樣「念佛」的一種「念」的狀態,便是所謂的「圓修」;而「圓修」,方得以進入「圓證」 的「無生忍地」果位,也就是經中所說的「首楞嚴大定」。

  然而,上來「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學人到底怎樣下手進行實際修習的功夫呢?同樣是隨順經文,夢幻老人指出:「『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這八個字,便是我們凡夫修念佛三昧的妙修行路。」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實際修法,乃為夢幻老人在該書第二部分:「修持心要」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因此,本文將留待下一項目中再加論述。然 而,對於為什麼修持「念佛三昧」要從「都攝六根」下手這一問題,夢幻老人也提出了扼要解釋。根據老人的說明,主要是因為:只有當行者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不運作、「惟餘一覺」之時,「淨念」才會生起;「淨念」就是「清淨心」,或說為:就是我們的「自性」。至於,「都攝六根」而生起「淨念」、或「自 性」現前,為何還需要修習「淨念相繼」的功夫呢?對於這一問題,夢幻老人的解說,重點在於指出「淨念相繼」乃屬「事修」的層面,因為,六根雖然可以一時不 起而得心念清淨的狀態,但是要能恒常保有自身心地的清淨,實在必須依由「奢摩他(止)」將淨念照住之後,才能決定契入「三摩地(定)」,而真正達到「圓 證」果地的境界。

  念佛而得入「三摩地」,便是「歸於淨土」而到了佛國淨土。然而,在這一時境上,還需不需要修行呢?如果僅只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解 說,由於該章經文只說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為止,對於這一問題乃無可尋解。不過,接著大勢至菩薩後、有觀世音菩薩提出了「耳根圓通」這一修習法門,夢 幻老人順應經義教理而認為:修持「念佛」法門而證「得三摩地」之後,仍然需要另一種意義的修行,也就是必須「修而無修」、「帶果而行因」,以具足廣修菩薩 萬行的能力。基此之故,夢幻老人便接著解說如何修持觀世音菩薩所提示的「耳根圓通」法門,藉以達成「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的「楞嚴大定」境界;而其大意則 是:以沒有生滅相、真常的耳根「聞性」作為「本修因」,用此「反聞聞自性」、不著空、有二邊,便可依此廣修菩薩萬行。

  就在這部分的最後幾段文字中,夢幻老人同時也提醒學人修持「念佛三昧」法門所需具備的條件,那便是:「要嚴守四種清淨明誨,也就是淫、殺、盜、 妄四戒」,而且以「戒淫」為首、為先;同時,「還必須是念佛人」,也就是要「能照此法門而修,以大勢至菩薩為本尊,專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二)「修持心要」

  學人既已知道「念佛三昧」的由來,並且對這一法門的內容大意也具備了初步的了解,夢幻老人於是在「修持心要」這一部分,開始講述怎樣實際來從事 「念佛三昧」的修行功夫;而這主要分成下述幾項:(1)皈依三寶、拜佛四拜、發願、念誦「楞嚴心咒」三遍:(2)調身:頭直、眼微闔,調息:不觀出入息, 呼吸自然;調心:自覺全身已放輕鬆:(3)開始觀想「本尊」:大勢至菩薩放光,同時為自己灌頂、加持,想像自性同菩薩法身合一,這時便能以「不動念」而覺 得身心真空、但歷歷分明,由此以「離妄顯真」。

  「離妄顯真」,實際上便是照見「自性」的意思;換言之,乃是「用理去了解覺悟」在凡不、在佛不增的真空「佛性」。這一階段,夢幻老人稱之為 「圓解」,而接著便須「圓修」;也就是根據這一見解所得的「自性」,以此作為「本修因」,而「稱性起修」,向著菩薩果位進。最後,「圓修得力」,便可以 慢慢地契入「圓證三摩地」。

  照見「自性」,相對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便是「我本因地」這一階段所得的狀態;接著乃是「以念佛心」來「圓修」法門的另一階段。 這一階段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眼不見色、鼻不嗅味、口不開、身不動,然後是不聽外聲但只反聞內音,也就是反聞內在於自身之中的「如幻」音聲,或說 是從「自性」或本心所流露出來的「妙音」;最後,便可「五俱意識」不生,「獨頭意識」也將因為失去所依處而不得現起,由此「意根」收攝,進而「轉識成 智」。

  學人「都攝六根」之後,「淨念相繼」的意義,首先是在利用第六意識所轉的「妙觀察智」來守住淨念;一覺妄念出現,便以「觀照般若」照住,那麼妄 念就會自然消失。不過,這個照守淨念的功夫,還是有所為、屬於「事修」之中所謂「保」(持)階段,進一階段便「任」(由)淨念發生而相續,最後則是安 「住」在只聞如幻妙音的狀態,由此得「入三摩地」。

  恰如在「法門緣起」這一部分所說,「得三摩地」後,學人「歸於淨土」,仍然需要從事「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的菩薩萬行;而就這一階層中從事的所 謂進修,目的無非是在圓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大願。這一階層的整個修法重心,乃落在「妙音密圓」的行持上;而論其精神,則在求能觀見一切境相而「不 取不著」,同時依此也可「永斷淫心」,而得於菩薩地位中獲證「不退轉」,廣修萬行、植諸善根。

(三)「問答彙集」

  在該書的最後一部分,總共含有三十一對問答;而其內容,主要乃是夢幻老人針對學人所提、與「念佛三昧」修法相關的各類疑難,所做的簡要解說。就 中較為重要的問題,有──譬如:第二對問答,解釋「自心取自心,與奢摩他微密觀照有什麼不同」;第六對問答,解說「不動念,究竟還有沒有念」,以及「如果 沒有念,怎能覺察到本具的自性」;第八問答,說明了「修念佛三昧先修見性」的必要性;第十問答,解釋「為何證到菩提涅槃,最終要歸無所得」的理由;以及第 十三問答,分別「頑空」與「真空」的不同,用以解釋「觀想一切皆空」還須「修反聞妙音」的緣故;第二十四問答,勸勉在家人發心修學,便能有所成就;等等。 至於──例如:第二十七問答,解釋「為什麼觀想本尊放光,與學人合而為一」;第二十問答,說明「如何防止淫心生起」;第十二問答,分辨「觀想」不同於「觀 像」;以及第五:是否真的可以「不到命終,就能生淨土」的問答,第四:所歸「淨土」是哪一種,以及第三十一:解釋「未證悟菩提前」,只要「開悟」,便可從 事度他事業的問答,等等。凡此,種種在學佛道上暨修法歷程中所生發的疑難,夢幻老人都給予來問者,明確而簡切的解說,而這實是該書就實修問題所提供的一種 更為具體的個別指導。

二、讀後心得再論究

  在讀完《一條妙修行路》,也對該書的結構與內容做了上述介紹,後學自此以下想就閱後所見,對該書的幾個重要觀念或看法,提出進一層思索後的論 究,以將心得供作先進或同學參考、指正之資。

(一)從「念佛三昧」到「耳根圓通」

  首先,誠如夢幻老人所指出,「念佛三昧」是《楞嚴經》中廿五「圓通」法門中的一種;這一「圓通」法門,以「觀想念佛」為實質內涵,而其修習方 法,要領便在於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在楞嚴會上,本師釋迦牟尼佛說:

  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二十五種「圓通」法門,都是方便學佛者修行成道的一種手段,無法再施以哪一種最好、而哪種較差的價值評判,一如夢幻老人所說:「修法最要是契 機,不能契機,就不必勉強」;《楞嚴經》中所以提出「圓通」法門有二十五種之多,論瑯目的也當不外是為提供學者得於就各菩薩所說,選擇一條比較契合於自己 根器或氣性的修行路徑,然後,更重要的是:依此進修,最終莫不都能達到「入三摩地」的「圓通」境界。

  然而,在《楞嚴經》中,「念佛三昧」本由大勢至菩薩所提出,而其修法,重點落在夢幻老人所說「憶佛念佛」的「觀想」運作之上。觀想,乃是一種概 念或觀念性的活動,從此運作而想像自己的身心與諸佛的清淨法身合而為一,達到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修證境界;所以,譬如印順導師便認為,由之即 啟發了「唯心所現」的唯識學,乃至於發展成為「如來藏」一類教說。

  這樣一種「憶念」或「觀想」佛說、佛教法義──夢幻老人重點式地指出「是觀想聽到或者看到的譬喻」,因為,佛陀曾說:「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 開悟」;──事實上,如果只以證入「三摩地」為目的而論,學者並不必定要通過修習屬於憍陳如無學比丘所說的「妙音密圓」、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耳門圓照三 昧」,來作為「淨念相繼」前方便之「都攝六根」的一個步驟,也不必特重於「耳根」的收攝上,而只須說其重點在於指出學人能否「專注一心」的意思。不過,夢 幻老人在該書中,似乎是站在「入三摩地」、獲得「無生忍」地位之後,還必須有下化眾生的菩薩事行,而這一功業的成就,必須依於一種「無修而修、修即無修」 的智慧境界或心靈狀態,才能成辦;因此,夢幻老人認為:這實須交付文殊菩薩所代為選擇、而由觀世音菩薩所說示的「耳根圓通」法門來擔負與提供此一功能。

  如果上述確實是夢幻老人之所以在「念佛三昧」法門中,加入「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這一修法的因由,那麼,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什麼夢幻 老人會產生這樣一種觀點或看法呢?據經而論,或許可以這麼說:二十五位菩薩所訴法門,雖然就「入三摩地」、都能獲得「圓通」來說,實無法以優劣評之;然 而,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於會中,確也更多地表述在救度眾生一方面所從事及成就的種種功業,因而乃更加顯出了「觀音」法門的殊勝之處。譬如:經中觀世音菩薩 說: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 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世尊!若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我於 彼前現獨覺身… …,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世尊!我復以此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無 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 脫。……十四者、……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 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號名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 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世尊!我又獲是圓 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上來引文大意,正如《妙法蓮華經》中佛陀所說:「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於佈畏 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也就是一般所謂:觀世音菩 薩能夠「聞聲救苦」,而成就種種悲濟事業。因此,學人在證入「三摩地」,成就「不動念」、無諸亂意的定力之後,就菩薩道的修行而言,正須接著修集種種度眾 利生的善根因緣。這種度眾利生的菩薩事業,對於修習「念佛三昧」已得「入三摩地」的行者來說,於是成為一種「帶果而行因」的修道活動。「帶果」,是就已經 證「入三摩地」來說;而「行因」則是就相對於求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功業,這類功德或善根之修集,乃屬於「因地」意義的一種行 業,亦即不外是另一階層的修道活動。

  這一階段的修道活動,只是「念佛」求得「三昧」,是不足以凸顯《楞嚴經》宣說菩薩行道之重要意義的;基此之故,夢幻老人在掌握這一重點精神後, 便將觀世音菩薩所示「反聞聞自性」的「觀音法門」,引入「念佛三昧」的修習歷程中,這所以夢幻老人說:

  得三摩地,到了淨土,還要不要再修?要的,從此進修,修而無修,……這時侯要用什麼法門來進修呢? ……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

(二)「反聞聞自性」的觀音法門

  作為「帶果行因」的本修因,乃是無生、無滅的,也就是真常的「聞性」。然而,到底什麼「聞性」呢?

  當我們一般說聽到什麼聲音,譬如:鳥叫聲、風聲、水聲,或者人車鼎沸聲,等等;這些聲音,都有停止、無聲的時候。當所聽到的聲音,不再入耳,那 麼,我們便會說:聲音中斷或者聽不見了;而當又有音響傳來,我們就再認為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聲音這樣不斷地傳入,又不斷有它終止的時候,正顯示我們一般 所聽到的聲音之無常性,同時也反顯出我們能聽的功能之不定性。不過,所聽聞之聲音的無常,與能聽聞之耳根功能的不定,是在「有所聽聞」這一活動中而相對成 立的一種現象描述;或有、或無的無常、不定性格,正如文殊菩薩在《楞嚴經》中所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然而就當「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 實」。換言之,如果根據耳根「聞性」的不生、不滅而論,事實上便有了「真常」不變的意義;而根據耳朵根性真常不變的這一信念,菩薩道的修行者,於是可以依 此進修「反聞聞自性」的功夫,藉以「圓通」在菩提道上修學種種事務及其所經歷程的意義。

  不過,重要的問題乃是:「反聞聞自性」的功夫,到底要怎樣修持呢?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白「反聞閒自性」這一法門大意及其特色所在。

  根據楊惠南教授的研究論文指出,「反聞聞自性」的「自性」,是指生起能聞、所聞的超驗「心體」,也就是《楞嚴經》所說「妙明真心」、「菩提妙明 元心」的本質;而「反聞」,則是指不隨順超驗「心體」所幻生的萬事萬物,卻反逆轉心意識,通過聞、見、觸等經驗活動去直觀體悟那個作為真常不變的「妙明真 心」。至於這一法門的特色,則是:「透過帶有『客塵煩惱』之感官知覺的深刻探究和觀察,逐步脫離『客塵煩惱』對於感官知覺的惡質影響,最後達到對於『自 性』的體認,亦即對於超驗心體具有『不生不滅』之本質的體認。」

  這樣一種「反聞」功夫的「聞」字,誠如夢幻老人書中所說:「不是用耳根的浮塵根去聞,也不是用耳朵的勝義根去聞,它是用耳根的聞牲去『聞』 的」;而最終所聞的「(聞)自性」,則是即使有聲也是如幻的、雖然真空但也不礙有音。然而,那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那是「超越世間的音聲」,也就是《楞嚴 經》中或《法華經》上所說的「妙音」。

  夢幻老人說:「當我們聽到妙音時,這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把耳根收攝起來了。」收攝「耳根」,乃是修習「念佛三昧」法門中,「都攝六根」的第五 個項目或者步驟,一直要到把「意根」也收攝、能被心王所掌控之後,才是真正地進入了「淨念相繼」的階段。因此,這是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耳根圓 通」法門,置諸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圓通」法門之內,當作修習「都攝六根」中、收攝「耳根」的一個方便手段。

  但就《楞嚴經》分說「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兩種法門而論,夢幻老人的說法,不必定是經教的本義;不過,就法門的具體修持內容來說,這樣的結 合,不僅不是沒有道理,而且事實上也是可行的。因為,不論是「反聞聞自性」所修聞的「妙音」、或是「念佛」所修觀的「佛相」,如果就《楞嚴經》 「……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的基本立場,莫不都是「真心」所現的如幻聲音或名相,如果只就作為法門修持的步驟來看,方便, 當然可以兩相結合來進行及展開:由此,作為收攝耳根之用的「觀音」法門,作為一種方便,目的便是在使學者能夠住於如幻的「妙音」定境之中,以便依此深入觀 察作為「客塵煩惱」的種種相狀、細密覺照「客塵煩惱」的如實性質,因而它也可謂就是禪宗所說「見自本性」的一種方法或者手段。

  夢幻老人結合「念佛」與「觀音」兩種法門的這一做法,一如前項中所言,或是基於上求佛道、更期能夠下化眾生的菩薩行理想所致;而如此這般所修的 「觀音」法門,以至於不斷地「聞熏」、「聞修」,事實也不外為「返本還源」的一種功夫,藉此以保住學人凡所修習的菩薩萬行皆能「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也 就是都為不離「真心」或「自性」的真修實行,而不至於流為《般若經》教說中所謂的「有所得行」世間事相。因此,後學認為,就夢幻老人的用心來看,不得不說 這確實是本諸般若空義、也是歸於般若空義的精神,雖然就《楞嚴經》的教理型態而言,乃是隸屬於主張真常論的「如來藏」系統。

(三)四種清淨明誨「淫戒」為首

  修持結合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念佛三昧」法門,依據在《楞嚴經》中佛陀所說,夢幻老人指出:修習這一法門的條件,除了必須是「念佛人」 之外,還要嚴守「戒淫」、「戒殺」、「戒盜」與「戒妄」四種清淨明誨:書中,老人並且針對「四戒」為何以持守「淫戒」為首,做了說明。

  在一般所知的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不與取)、不邪婬(不非梵行)、不妄語(不虛誑語)和不飲酒之中,「戒淫」,普通的意思乃是指戒 除不具有世間道德或國家法律所允許的正當性行為、或者更嚴格的是色慾妄念的斷除。不過,在這裡,根據《楞嚴經》,夢幻老人所強調,更根本的是連「淫心」都 不能現起的嚴格戒行。然而,為什麼修習「念佛三昧」,不能有淫「行」,乃至於連一絲一毫的淫「念」都不能生起呢?夢幻老人於書中的解說,重在指出「淫心」 為生死的根本:因此,學人必須先斷除淫心,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

   問題在於:且先不論「戒淫」本是《楞嚴經》中佛陀聖教所示,但就「淫心」是否真是生死根本,事實上,至今為止也是一個存有異見的議 題。不過,無 論如何,「念佛」必須一心觀想、憶念佛所說法相,當是無有疑義的。然則,真是一心「念佛」,「淫慾」便必須排摒,也能自然斷除。誠如夢幻老人所說: 「淫心 一起,清淨即遠離」;「戒淫」自是重要的戒行。至於「殺」、「盜」、「妄」之所以後於「戒淫」這一問題;如果較論輕、重,犯了「殺」、「盜」等罪,顯然要 比犯「淫戒」來得重大,譬如平常所知「五戒」排序先後所反映的;然而,學者修習「念佛三昧」,所以仍然首須「戒淫」,針對這個問題,後學以為,或者必須從 「淫」心的性質進行考察,而後才能獲致一個較為合理適情的解答。

  簡要言之,這應該是因為:「淫心」建構在自我意識所起的慾望想像之上,事實上要遠比源自外在色相之誘惑來得更為基本;而這種內在於人的色慾妄 想,它的延續,也確實普遍地較為容易,而且可以維持較長時間。證據何在?一來,這只要徵諸個人──尤其男人──反省,便可證知;再者,我們從社會上多見有 沉迷於色慾的情事,但是卻較少見有沉迷於殺、盜、妄語等行為,並且也不能說其有真正的「延續」情況,也可就中窺見;更甭論後三種事行,還必須存有實在對 象,而淫念色慾卻可以只是經由虛妄想像,便得生發及延續。職是之故,修習以得「入三摩地」為最初目標的「念佛三昧」,自然必須以戒「淫」為首;然而,這也 只是就論其先、後而建立的順序,並非根據犯戒輕、重而排序的必然結果。

參、結語

  就後學所見,《一條妙修行路》確為一部「好書」。為什麼說它是「好書」?它的「好」,並不僅是由於它根據《楞嚴經》所說、宣揚了「念佛三昧」這 一殊勝法門,而是它的佳善處,尤其表現在:通過夢幻老人自己的實修經驗,該書既述明了法門來由、並且交代相關修學觀念,同時更提供了結合「耳根圓通」修 法,所謂「反聞聞自性」,以及「都攝六根」的「念佛三昧」,因而給予學者在實踐收攝「耳根」以進修「念佛」法門之際,得有一個更加具體可依的操作步驟。此 外,該書在既有觀念、也有方法的系統介紹下,更個別且具體地解答了學者所提的諸多學佛疑難,而這是令人感到愈發親切的部分。

  不過,就後學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應該是:針對之前讀經思想所感到而留存的一個疑惑:為什麼通過有所作為的修習,佛法學者竟然可以完成每每稱名 為「無所得」、「無所為」的學佛目的,譬如:解脫、證果,乃至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或者說:面對有為法行如何可以進入無為境界的問題,通過本書之閱讀, 後學竟然彷彿發現一條可以用來解惑的線索。這一條線索乃在該書論及「悟後起修」乙段時所提到的「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解說中;扼要表述之,即 是:以攀緣心為「因」地的所謂「修」,指向的,應該只是具有用以「見道」的意義;然而,一旦能夠反轉而以「頓悟」見道後的「真心」為根「本」或者「因」 地,那麼,在這一層意義上的種種實踐,才真是屬於所謂「修道」位上的「修」行;亦即是無所為而行的菩薩道修為,或是般若波羅蜜行。

  於是,後學心中的懷疑:有所作為修持,如何能夠完成無所得、無所為的學佛目的,便可以在就「事」論,實以無所得之心為「本因」而行的意義上,解 消這一困惑;同時,就「理」來說,「見道」實即不外是「悟理」的同義語,因此,有所作為的聞、思或修慧,便容許得見、得悟那本身不可說名為有作、有起的 「道」或「理」。由此一理解路徑,使得兩者因分層劃界而究明,也可用以自解後學之前的持疑!不過,例如夢幻老人在該書中所說:「理可頓悟… …事非頓除」,若以禪宗較量這是否普遍適用於言說佛道修習過程中一切事行的意義,尚未細細論究;然而,這一提問,也只得留待他日有緣再論 了!


附錄三:轉錄慧炬佛學會得獎論文
《一條妙修行路》讀後感
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 李明翰

前 言

  萬古長空的黑夜,生死難解的輪迴,我們恍然問自己,愚痴者為誰,為何愚痴,為何而生,又為何而死。只見痛苦相續,卻不聞極樂相隨。淪落凡間的佛 子,受 千百億萬劫之苦痛,入戲太深,癡迷太甚。這不就是娑婆所不能承受之輕嗎?為何沒有出路,只能一條路直通分段生死呢?
  我們其實都忽略了,那一個無與倫比的如來德相,那一個等同於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後,所證悟的如來德性。恍然不知自身摩尼寶珠,而墮 入凡塵。這又何苦,於十方如來的菩提心性之外,自開一條無法自拔的迷路。
  這是釋尊來的原因,為我們開了一條妙修行路。甚至不只一條妙修行路,而是為八萬四千種眾生分說了八萬四千條妙修行路。我常常在心裡面這樣的想,這是多 麼大的慈悲,又是何等大的方便啊!我們又何等幸運能聽聞無上甚深微妙法,為我們的人生照亮了前方的路。
  釋尊所開示的佛法是如此的浩翰,全都是佛心自然的流露,也是平等性智的自然流露。法無高下,但看契機與否,因此即使各法門各有其修法的千秋,但是我相 信卻都是可相容互通的。而念佛法門亦為一個難得的殊勝妙法,此為一圓通佛道之路,我也很樂意的將自己見聞夢幻老人所著的《一條妙修行路》的心得,如實的做 以下的分享。我把我的心得分為兩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念佛圓通的理論摘要,然後就是我對這個理論的心得與看法,最後是結論,還望各位大德不吝指教。

一條妙住行路

  念佛圓通的理論根據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之念佛圓通章的這一章節。當時大勢至菩薩述說其學習念佛圓通之緣起念佛圓通要義, 其原始經文如 下: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體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 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就是念佛圓通主要的根據及來由。而在夢幻老人所著之一條妙修行路一書中則是更進一步的論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的理論。而我們可以分為以下的幾個重 點:

一、念佛因地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也是佛陀在楞嚴經中所強調之初心二義的第一義:「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 處。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由此可知生滅心欲取佛地無有是處的道理。蓋煮沙不能成飯,
磨磚不能成鏡之故。從這方面來看,夢幻老人在這方面所提出的見地,是非常貼近於原典要義的。而我們凡夫確實也常常忽略了念佛時所應該具備的因地覺悟,所以 在缺乏這種因地的見性下,念佛修行時就不一定能契入真正的念佛實相,這會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至於什麼才是自性本來的面貌,如何才能在見性的念佛因地下開始修行呢?在夢幻老人的見解中是認為見性的要點就是「不動念」。關於自性心體的描述,夢幻 老人有以下描述:
  當我們不動念時,我們的心體,是一片真空,但歷歷分明,靈知不昧。這一片本覺的真空,就是我們靈知不變的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的菩提元清淨體,也就是真 心,清淨心,這就是我們的佛性,又稱為理法身。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念佛加行,是從離妄顯真的佛性為因地進而求佛性之果覺必要功課,不可輕易的忽視。

二、本尊加持

  本尊加持觀修念佛法門亦為本書的特點之一。在書中有提到在修持念佛法門前要面對西方四拜。第一拜、口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口 稱南無西方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第三拜、口稱南無觀世音菩薩。第四拜、口稱南無本尊大勢至菩薩。然後在作為這些禮拜之後,可以尊大勢至菩薩為本尊,盡形壽,誓隨本尊修持的 儀軌。在觀修本尊加持的部分有以下的描述:
  這時候開始觀想,觀想我們正前方虛空,出現我們的本尊大勢至菩薩。本尊對著我們,放出無量光,光芒剎那從我們頭頂灌進,我們就化為本尊大勢至 菩薩。我 們化為菩薩後,也從頂門放出無量智光。菩薩所放的光,和我們所放的光,互融互攝,照耀十方虛空,悉皆光明無量。本尊見我們化菩薩放光,於是本尊的法身,與 我們自性融合,來加持我們修法……
  在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念佛是一門須以清淨身心來加以修持的法門,因為我們需要觀想自身化為大勢至菩薩,藉由本尊大勢至菩薩的加持,而能夠在菩薩因地 進而上求佛道,所以念佛亦為一個必須以大乘菩薩行作為相應配合的修行的要點,如此方能入本尊之本願,而能相應於念佛的實相精髓。

三、耳根圓通,入流觀修

  接下來夢幻老人開始講解有關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部分。所謂都攝六根就是指──眼睛:不看外面;鼻子:不聞外面的香味;嘴巴:閉 起 來不開口;身 體:端正不動。至於耳朵呢?在這裡可以看到夢幻老人所提出的獨到見解,那就是結合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修法。其要點如下: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 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反聞聞自性,在書中是指在妄念息離後,閉起眼睛淨聽耳內的聲音,這時會聽到一種「嗡嗡杭杭,如夏夜蟲鳴,又像夜空天籟」的聲音,而有時候會如同「海潮 所發隆隆的大聲」。這種聲音是「如幻」的,是一種「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聲音,就像如幻一樣,是從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故稱之為「妙音」。因此反聞聞自 性,即為耳根內聞自性妙音,也就是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亦為觀世音耳根圓通章所描述的精神所在。

四、淨念相繼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收攝五根的方法。接下來就是意根的收攝。在意根的這方面,夢幻老人的看法是這樣的:
  意根緣法塵,意根緣法,是依前五根所生之識,稱為五俱意識,前五根都收攝了,塵就沒有根可緣,因無緣,所以五俱識也生不起了,剩下獨頭意識。獨頭意識 是依於五俱意識的,既然五俱意識不生,獨頭意識也就無依。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都不生了,意根就收攝起來了。意根收攝後,意識就不能起,於是轉識成智,轉成 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是執著前六識為我,恆審思量。現在六識不生,人我已空,第七識末那識無所可執,於是也轉識成智,轉為平等性智。
  由此都攝六根完成,惟餘淨念,也就是自性清淨心。再來就是要修淨念相繼,如此在常保淨念的功行中就可以漸漸地證入三摩地了。

五、圓修念佛,入三摩地

  入三摩地、淨念就與本覺合一,本覺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性體,也就是如來藏、真如、法身、佛性、清淨心。像一面大圓鏡,十方世界,一切萬 象都在鏡境顯 現,本覺明明了了,卻不起分別。而三摩地就是正定,也就是念佛三昧。由此歸於淨土,住在念佛三昧中,然後是帶果修行上求下化行菩薩道。以如幻聞薰聞修,反 聞自性、一門深入,流入如來妙莊嚴海,破無明,證法身,住持本定,歷位增進五十五位菩薩道,最後一直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這就是圓修念佛,入三摩地的精 要內容。
  以上就是對於夢幻老人關於念佛三昧的描述的精要部分。

念佛圓通,直了成佛

  看完了夢幻老人的一條妙修行路後,覺得這本書是關於念佛法門的難得之作,接下來我就把我對於這本書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回歸念佛的正統

  一般人所認知的念佛法門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所謂的口稱佛號。這樣的修行當然會有他們修持持名念佛的功德。但是難免口念心不念,雖然口稱念佛亦能與佛 結緣,但結緣亦有深有淺。而深淺就在於一顆心,心住何處就會結緣何方。佛的淨土也依不同的開悟而分為,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淨土。 同樣的念佛,為何去的地方不一樣,差別就在於心念的不同。身為念佛行者自當上求究竟佛土,下化十方眾生。所以夢幻老人提供了究竟的念佛,讓我們在對念佛有 更深且徹底的認識後,能實在念佛法身,圓通佛道,這是真正的回歸念佛的正統,也是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讚嘆的原因之一。
  因此學佛自當思維何者為佛陀的諸法實相,而能夠常常的自我鞭策,促使自我的修法能合乎佛陀的原始精神。

二、實相念佛

  念佛的目的在於見佛。真正的念佛在於念自己的自心中的佛陀體性。在往生後蒙佛接引故然殊勝無比,但在世時就圓證佛心更是重要非常。因為行大乘菩提道在 於人間,苦難在人間尚待菩薩的悲願救度。我們在往生後化為蓮花化身生於極樂,難免有離世覓極樂的缺憾。但若我們能於此身中見佛,成為在世菩薩,就能為這個 世界帶來許多佛法的正知見,也能夠讓千千萬萬人得以解脫無量的痛苦,覓得自心佛陀,解脫自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相信實相的念佛有一個根本上的意義那 就是──在世體證極樂。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念佛,念者為誰,誰是被念者。實相念佛即是念佛法身。從持名念佛到觀想念佛乃至到後來的無念而念,代表 著一種從有相到無相,從與佛分離到不分彼此。從此不分彼此成為一體,才是真正的實相念佛。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夢幻老人在這方面的見地與實踐是非常徹底的,因為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把從有相到無相的部分分為幾個次第來拆解,方便了念佛行者 從有相念佛逐步的契入實相念佛的境界。

三、耳根圓通妙修行路

  當時七佛之師的文殊師利菩薩評定觀世音菩薩所修行的耳根圓通為「真教體」,並說「清淨在音聞」、「此為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非惟觀世音,我亦從中 證」,就已經明白揭示了耳根圓通的殊勝是不共的。如今夢幻老人講解出耳根圓通的修行方法,從他特有的耳根圓通體驗,以及他結合念佛圓通及耳根圓通兩大菩薩 的心得自成一格,亦是一個難得的創舉。蓋一切法無自性,只要是能通達佛地的法門,皆可相容相攝而無礙融通。在展讀這本著作之後,可以了解到念佛法門的法要 是可以這樣的精深而富有創意,這一點是非常令人讚嘆的。

四、見性起修,淨念相繼

  見性是開始,並非結束。因為見性後還有習性相纏,動念還是會再起,所以還是要淨念相繼,常養開悟之心,所以修行是永無止盡的,功行是日積月累的。因之 不是一日可成之功。所以在開悟之後仍然必須永恆不懈的上求究竟佛道,下化無量眾生,涵養菩提之功,直了成佛,才是入三摩地的正念正行之所在。所以在書中末 尾之處。我們也可以看到夢幻老人的細心叮嚀,囑咐我們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五、三摩佛地,佛我一如

  入三摩地,佛我一如。也是這本書的一大重點之一。而作者也很詳細的描述了入三摩地之後的覺性顯露的狀態。也因此提醒了我們入三摩地,佛我一如是非常重 要的。因為念佛當然就是要與佛合一才是諸佛所喜悅的道路,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要往生西方或要消罪業,雖然也是諸佛的誓願救度的本願之一。但總是不如我們因 念佛而即生化現菩薩六度,真實行佛菩薩之道來的這麼的悲智圓滿。所以三摩佛地,佛我一如是持續的悲智顯露,而沒有終止。

結論

  總括來說,夢幻老人的一條妙修行路,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與啟發。讓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深入念佛三昧,讓我們可以在他由淺入深的教導中能找到一條明確的 念佛之路。他的許多見解是非常精闢的,而在創見之餘更加貼近於佛陀本懷,這是令人感動與讚嘆的地方。這個世界確實如同夢幻般,也因此我們也如夢幻的修行, 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於夢幻世間另闢一條如實又如幻之路,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個世界已流浪許久的老人,夢幻如是,真實亦如是,我們在這本名為夢幻老 人的一條妙修行路中,找到的念佛圓通,直了成佛之路。
  以上就是我的讀後心得,提供給各位大德作為參考。

附錄四:同修來函

一、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一月六日來信:

敬愛的夢幻老人大尊者:

  今晨流覽佛學網站,驚見大師所著之「一條妙修行路」多版序文,末學浸沉佛學多年,但仍無法進入大堂奧,習業相纏深重,雖解「念佛圓通」之大要, 但無法進入念佛三昧,喜見大師書中開示念佛及觀音法門之契入法,贊嘆之餘,不知可否有此福氣,請到您所著之一條妙修行路,若能如此,亦是佛菩薩之護攜,冒 昧處請見諒!敬祝法安。

末學呂星魁二○○六年一月六日休士頓敬書。

二、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一月來信:

慈悲的夢幻尊者大善知識:

  謝謝感恩尊者為我寄來大作及題款簽名,無啻給我無上的加持,您的大慈大悲是菩薩乘緣再來……

  收到寶典後,當晚即恭讀畢,知道明心見性的菩提般若,我字字的恭閱,最神奇處那近在眼前失而復得的妙音,儘管妻女在看電視,但這天籟妙音不止息 的自嗚迴響,我非常想掉眼淚(今晨在車上時,卻情不自禁落淚了),因為我竟然不知他一直在陪著我這孤子的過客。末學從小與佛結緣深厚,初中三年,在淡水國 中,即遇到陳劍惠老師(筆名陳慧劍、著有弘一大師傳等),雖然年少不更事,但一日閱及懷谷禪師教袁了凡準提法,小小年紀,就祈願將來能學此法不知有多好。 生平第一次參加佛七,即妙蓮老和尚之觀音七(承傳印光祖師),九二年從別州搬至休士頓,第一本結緣之佛學著作即「朱裴文集」,胡亂自修已十多年,晚上固定 靜坐一小時三十分,持咒佛號、觀想或以聞性無念自念,比較喜歡觀音法門。

  因緣微妙,勝緣更奇,在末學流浪五十載歲月後,生日當天,與你結此法緣,「一條妙修行路」,今生已不虛此行,謝謝佛菩薩的披護,及尊者深深微妙 示引,我已找到心靈的故鄉了!待我準備好時,就會正式修此法,並依尊者為師。再次感謝您的大慈大悲,敬祝法安!感激示我明燈,妙音現已不絕於耳,會心微 笑……

末學星魁合十遙拜二○○六年一月休城。

三、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三月十九日來信:

敬愛的夢幻老人大尊者:

  末學收到你的大作後,一直在思索一些疑惑,但怕這些問題太過於愚昧,且佛學根基差,不敢隨便打擾您的修行,所以遲遲不前,但深怕因緣錯失,失去 菩薩教誨,所以鼓足勇氣,請你慈悲開示。

問題一:正念(正智)是否為第七識的「淨」部份(與染)對照。正念(智)無語言文字,分別能返觀之心。正智與如如間細微之區別,如何能讓正念與真如 “搭起橋樑”(或許這句話有語病)。

問題二:正念會隨著睡覺時消失,是不是第六、七識都暫時停止作用使然。若在睡夢中能知心意識在活動,卻無法主宰夢境,只是一位旁觀者,這個知是否為 本覺?早上醒後方知是夢的那個心,應該是第六意識的知。夢中的能知之心,醒過來仍持有著,只不過第六意識分別妄想心代之為主。

問題三:去妄念顯真,應該還有一正念存在,這個正念(淨念)若能保任住,不因睡眠死亡而消失,是否為修行人首要之著?如何保任呢?單靠定力之功嗎? 還是明心見性即可?(我想還需要事修以保任之)

問題四:「聞性」無時無所不在,晚上睡覺聽不到妙音,或較微小的聲塵,是否乃耳根隨著第六意識的作用而無法俱起功能?如果是這樣的理由,那我們死亡 時中陰身,如果生時無法借著此方便法證到真如,那只能隨業力而轉了,如何才能來去自如(無所來,無所去)?

問題五:在你談的四戒中,是否包含著一定要素食呢?對此問題雖然了解其緣由,也贊同,但如果無法馬上持素呢?

問題六:若尊南無大勢至菩薩為本尊,是否違犯了我當初以南無準提大佛母為本尊之願?如何行持較圓滿呢?

  末學祈求大悲大智的您,為我開說以指迷津。您的開導,對末學的學習,是比我的生命還重要的,若蒙您的慈悲開示,請詳細開門見山,見林亦見樹。謝 謝:敬祝法安!

末學呂星魁二○○六年三月十九日休士頓敬書。

夢幻老人答問:

答問一:正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無妄念,無妄念就是正智,正智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本體。

答問二:眠時根塵識並未停止妄動,夢境全是識心作用,因是帶妄的,不全是清淨心。

答問三:去妄即是去真,求真不異求妄,真妄是一,若去妄而求真,如捨波而求水。所謂妄者,乃眾生所計度,若不計度,即離妄,離妄則真自顯。見性後之 保任即「聞薰」,聞薰即事修。

答問四:「聽不到」就是「聽到」。若無聽到,怎知聽不到?十方世界在汝心中,若能離妄,即來去自如。

答問五:四戒中以「殺」為戒,所以修道持素,若在家不便者,但須不殺,可以三淨肉隨緣,經云:一念不生、眾戒俱足。

答問六:諸佛菩薩,同一法身,大勢至菩薩,準提佛母,是一非二。

四、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三月最後一天來信:

敬愛的夢幻大菩薩慈鑒:

  說不盡的謝謝你來信的教誨與示引,末學向您頂禮、頂禮、頂禮。

  若風中絮,在緣起緣滅的生滅中飄泊,尋尋覓覓,復尋?因緣畢竟不可思議,能聆聽智者輕喚的法語,今生也不虛度了。

  一個「去」,一個「離」,道離千里,末學瞭解。

  一個「聽到」,一個「聽不到」就是聽到。末學拍手稱絕,謝謝您猛然的提醒,這個「能聽」就是聞性。整天抱著祂,但卻覺得如此之遙。

  「能」應為體之用,「所」為其相,追本溯源,那個源頭就是那本來清淨之本體,能所相溶指的是一種「狀態」,絕對而非相對,寂靜若鏡,卻可應緣而 用。

  妄覺無明生,因有能所之概念,在本覺中產生了計度,星魁愚昧,只能在聞思修上精進用功,更用功!

  將您的鴻函供在佛桌上,是夜即修念佛三昧,修持儀軌,連續二日,靜坐時間又延長,身心變化甚大,頭頂背部清涼無比,氣脈若螞蟻般爬著,昨夜到嘴 巴下……。這色身現象,以前也有,但現在更快,上座不久、頭頂中間,若冰泉般的攪動,(難以形容)… …。

  星魁終於找到了歸依處,我會照儀軌勤修,並埋頭研思楞嚴妙義及「一條妙修行路」中我還沒領會到的。您書中字字是悲智,是菩薩心!無以回報,僅以 一份清淨心供養您的愛護。敬祝身體健康!

弟子星魁大頂禮二○○六年三月最後一天。

五、呂星魁同修二○○六年四月廿一日來信

敬愛的夢幻大尊者:

  大慈大悲,星魁先向您頂禮再三。每每在恭誦佛經之時,看到本師殷殷叮嚀付囑,總是感動異常,若嚴父慈母,接到您的鴻函,心感是同,總是雙手捧 著,字字恭讀,字裡行間,散發著智慧與慈悲。自一九九五年迄今,夜夜以青燈為伴,孤夜為侶,在孤子尋覓中,終於遇此殊緣,得受您的教誨。想起初中時代,當 時的「中視」播放了一影片,乃由英國詩人艾略特一首詩改編的,非常受歡迎,此詩現在還記得,與你分享:「不要終止宇宙間的探討,人生的起點就在終點的盡 頭;生命是充滿悲歡離合的,待歷盡全程,方知因果。」與您提起此詩,也許是一份慨然吧!自小就喜歡「擺渡人」這句詞,您就是我心中悲智的「擺渡人!」

  現在聞性比較能夠把握住,沒讓其丟掉,行、住、坐、臥中,似提非提反聞自性,一切在其中。

  氣脈時在中脈中游動或全身。我會時時謹記您的叮嚀。深深感謝您的鼓勵,及不厭其煩的教誨,若有問題時,我一定會向您稟告!

  南無大慈大悲大智本尊大勢至菩薩!

星魁頂禮二○○六年四月廿一日。

六、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五月十九日來信:

大慈大悲夢幻大尊者慈鑒:

  星魁先予你預禮。現在除恭讀首楞嚴經(心疏)外,遇到疑惑處時,即恭閱「一條妙修行路」警惕自己。過去無法落實修行,一切都止於聞解與妄思為 伍,習於生滅妄心中。反觀聞性當下已離妄顯真,明心見性。然而除靜坐時可維持較久,在平時生活中,雖時時返聞妙音,但有時會覺得無力感,無法恒持。平日在 做事時,時時會被聲音巨嚇,或不知所聞之聲是由什麼產生的,這是否就是聞性不起分別、法爾本然?有時在經行時會有「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的體會,一切若 幻,似真似假,若有若無。今晨醒時,前六識還沒有那麼活動,用自己的右手當枕頭,當我聽到那規律的聲音,嚇我一跳,原來那是我的脈搏聲--聞聲之時,聲非 是聞,(覺聞為咎)這是我第一個體會,規律的脈搏聲,就好像空谷迴響的妙音。您在信中開示:妙音是本覺,微密觀照是始覺,我當時無法領會本覺,也很想請你 開示。當我聽到若即若離的脈搏聲時,我無法用言語文字來描述,住在其中,法爾本然,若江河之自適……。

 「妙音」除了可繫心一念作用外,觀照心性之體相用,而入法性之流。在一次靜坐中,體知到妙音變成一個靜止的平面。感恩您慈悲開示,教誨!

敬祝身體健康!

愚弟子星魁頂禮二○○六年五月十九日休士頓。

七、呂星魁同修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來信

大慈大悲夢幻大尊者,星魁先給你頂禮。

  感謝您不忍相棄,慈悲開示,所示微深密意,末學完全明瞭,當更精進,以妙音密圓,契入念佛三昧中。敬祝身體康健!

愚弟子星魁合十頂禮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楞嚴心咒

跢姪他   唵   阿那隸   毗舍提   鞞囉跋闍
囉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謗尼泮
虎(合牛)都嚧甕泮   莎婆訶


歡迎轉貼      功德無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