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兩次中舉 終於大魁天下(上)

●清人梁維樞在《玉劍尊聞》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明宣帝宣德年間(公元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曹鼐在江西泰和縣當典史(縣衙裡收發公文、緝捕盜賊、看守囚犯的小吏),有次辦案,抓獲了一個女賊。這個女賊姿色可人,故意靠近曹鼐,肆意挑逗,以求脫身。曹鼐大聲喝叱,不許她近身。

 當夜提審,女賊垂首跪在曹鼐面前,不再言語,祇是嚶嚶啜泣,叫人看了不禁生出無限的垂憐。曹鼐命她抬起頭來回話,女賊用乞憐的眼光望著曹鼐,兩頰似乎因羞澀而泛浮起來的紅暈,越發使她顯得無比嬌美。曹鼐看了,一時間竟收不回目光,幾乎不能自持。但他很快發覺了自己的失態,連忙閉上眼簾,回過頭去。為了提醒自己切勿輕舉妄動,曹鼐拿來一張紙,手書「曹鼐不可」四個字,焚燒起誓,然後正襟危坐,看守女賊一整夜。

 「曹鼐不可」四字,後來成了士人抵禦姿色、潔身自愛的座右銘。徐錫麟、錢泳在《熙朝新語》裡說,清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狀元陳德華及第以前,曾有一私奔女子想以色引誘他,陳德華書寫「曹鼐不可」四字為戒,把心思全用在讀書上,始終不為所動。

  曹鼐(公元一四○二∼一四四九年),字萬鍾、德5,寧晉(今河北省寧晉縣)人。小時候就聰穎過人,愛好讀書,因而受到父母的特別喜愛。他的幼年及童年,是在幸福中度過的。但不幸很快降臨到曹鼐的頭上,生母在他初懂人事的時候竟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中年喪妻的父親變得鬱鬱寡歡,經常長吁短嘆,全家沒有了歡聲笑語。小小年紀的曹鼐,經過這場家庭變故,一下子懂事了許多。為了不使父親傷心,在父親面前,他強忍喪母的悲痛而不哭,在外面被別的孩子欺侮了,回到家後也裝做沒事一般。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一個人偷偷掉淚,思念母親。後來,父親續了弦,繼母是一位深明事理的賢良女子,視曹鼐如己出,對曹鼐百般關心和愛護,悉心照顧他衣食起居,督促他溫書習字,教育他要從小立志、長大後有所作為。曹鼐受繼母的關愛,喪母之痛逐漸淡去。其父死後,他侍奉繼母特別孝順,平時噓寒問暖,病時端湯送藥,為鄉里所稱道。

 曹鼐讀書非常勤奮,日誦數千言,在燭光下苦讀到天明,則為常事。在科舉考試中,先後順利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由童生而成為生員(秀才)。宣德元年(公元一四二六年),他又高中乙榜舉人,列鄉試第二,時年二十四歲。中舉後,曹鼐更加,刻苦攻讀,決心要在會試中金榜奪魁,榮宗耀祖,並以此來告慰父母在天之靈,報答繼母養育之恩。(李菁)


曹鼐兩次中舉 終於大魁天下(下)

●令他深感遺憾的是,次年赴京會試不第。其時,天下教育官員多缺,遂被選授為代州(今山西代縣)代理訓導。明代的州有兩種,一與府同級,一與縣同級,代州為縣級州,訓導是縣學學官的副職,從八品。曹鼐頗有才學,秉性自負,不屑以擔任學官而了此一生,藉口自己年少寡學不堪為人師,上疏請求改派別職以報效國家。結果,被改派為泰和典史。泰和縣在江西省中部,贛江岸邊。典史與縣丞、主簿同為知縣的屬官,平時掌管公文收發,如縣丞或主簿出缺時(是時,泰和縣無主簿),兼領縣丞或主簿之職,兼管錢糧、戶籍、治安,是個連品秩都未入流的小吏。

 在泰和典史任上,曹鼐雖身兼兩職,但他才智過人,精力旺盛,辦事幹練,把縣務處理得妥妥貼貼,加之注意修養品性,廉潔無私,官聲很好。但胸懷大志的曹鼐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曾反覆思謀:如果依例升遷,即使做到鬚髮皆白,也難以得高官顯爵;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 、一展宏圖,祇有再走科舉之路,憑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及第奪魁,平步青雲,封侯拜相。為此,他一方面勤於公務,一方面延請名師指導學業,等待參加京城會試機會的到來。

 宣德七年(公元一四三二年),曹鼐奉知縣之命督工匠至京師服役。這年秋天,正趕上順天(今北京市)鄉試,立即上疏皇帝乞求恩准他參加順天鄉試。在八月的順天鄉試中,曹鼐以第二名再次考中舉人。翌年二月,參加進士考試,舉子們人人凍得瑟瑟縮縮,但曹鼐神采飛揚,毫不感到寒意。他成竹在胸,從從容容地磨墨潤筆,揮筆疾書,結果,又高中會試第二名。一向沉穩的曹鼐,此時也喜形於色了。接著,參加殿試。在保和殿裡,皇帝朱瞻基親自出題面試。對皇上的策問,曹鼐鞭辟入裡、對答精當,而且文思敏捷,大篇下筆,一揮而就。皇上欣然色喜,親自選定他為第一甲第一名。這時,曹鼐三十一歲。就這樣,曹鼐成為明代歷史上兩次中舉、會試第二、殿試奪魁的新科狀元。曹鼐銳意進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也影響和鼓舞了其弟曹鼎。經過苦讀,曹鼎後來也考取了進士,官吏部給事中。

 曹鼐從典史一躍而大魁天下,轟動了整個京城,一時間傳為美談。皇上朱瞻基喜獲人才,更是自鳴得意,廷試結束後一改過去在皇家林苑內賜進士宴的慣例,特在禮部舉行賞賜宴會,招待曹鼐等新科進士。這是對新科進士前所未有的恩寵,也是給曹鼐的殊榮。禮部開宴這天,京城萬人空巷,百姓紛紛湧到禮部門前,爭睹新科狀元的丰采。當曹鼐在其他新科進士的簇擁下,眉飛色舞地出現在禮部門前時,圍觀的百姓人頭鑽動,讚美聲不絕,羨慕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進士賜宴禮部,自曹鼐始。」這種恩寵有加的做法,自此而成為新的慣例,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科舉考試壽終正寢為止。(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