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爾敦 真有其人
 

●大約六十年前,我在少年時期就知道竇爾敦其人。這是從小說《施公案》和京劇《盜御馬》、《連環套》裡知道的,我一直以為只是戲劇人物而已。一九九○年筆者參與《蘇州市志》總纂時,曾接待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市志》編撰同行,他是來搜集竇爾敦的歷史材料的。他介紹了竇爾敦的有關歷史和在該地後裔的情況,準備為竇立傳。當我們說明,我們所接觸到的蘇州歷代典籍、歷史資料中,未見到有關竇爾敦其人其事;齊市同行就要求轉介紹到太湖的西山島(今吳縣西山鄉),說竇原是西山人氏,或許西山父老能知其一二。由此,始知竇爾敦是確有其人的歷史人物。

 竇爾敦的後裔聚居地稱竇家屯,始祖竇爾敦為太湖中西山島(亦稱洞庭西山)人士。清朝初年,是抗清隊伍的一員。後來抗清失敗,來到山東道上,因武藝超群,仗義濟人,於是成為一支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的寨主、康熙年間繼續和官府作對的一股武裝隊伍(筆者註:清順治二年,清兵佔領蘇州,下薙髮令,拒絕者格殺毋論,引發由原明副總兵吳易率部起義的抵抗運動,繼而退入太湖,與漁民赤腳張三為首的民間抗清隊伍匯合,堅持抗清近二十年始失敗,吳易被俘凌遲處死。竇爾敦可能即是這支隊伍成員)。其時,清地方政府曾多次進剿都失敗。康熙皇帝在敉平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三藩之亂後,派清軍圍剿竇爾敦隊伍。竇爾敦外無援軍,困守糧盡,山寨攻破負傷被俘。該清軍滿族將軍本已將任黑龍江將軍,去東北戍邊,對付俄羅斯東進侵略活動。他欣賞竇的武藝和人品,奏准康熙,不以叛逆論處,以充軍黑龍江處理。於是竇爾敦到了黑龍江的戍邊隊伍。

 其時,俄羅斯彼得大帝在位,一心想東進尋覓其國的出海口,於是派哥薩克騎兵東侵,在清政府歷來管轄的黑龍江以北領土上,侵佔和建立了「牙克石」據點。康熙為捍衛國土,保障黑龍江以北的西伯利亞廣大地區多個少數民族的安寧,向俄兵展開反擊。經激烈戰鬥,攻拔了牙克石據點,全殲了俄守軍及援軍(金庸《鹿鼎記》中,即寫及牙克石之役)。接著,中俄談判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以大興安嶺為界,大興安嶺以東為清政府領土,包括伯力、海參崴和更北的庫頁島在內。攻克牙克石戰役中,竇爾敦戰功卓著,經康熙批准,免除流放之刑,論功行賞。竇爾敦不願受賞為軍官,於是在齊齊哈爾地方為民,娶妻成家,繁衍為竇家屯。繼續世代保衛邊疆。

 康熙時代,曾打敗俄國東侵而劃定的邊界,到清朝晚期咸豐年間,俄國乘美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之時,脅迫清廷訂立《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以東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領土,包括伯力、海參崴(今名符拉迪沃斯克、俄太平洋艦隊的海軍根據地)等,全部割給俄國。竇爾敦們為之浴血奮戰的廣袤國土,頃刻化為烏有。俄國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列寧曾宣布廢除沙俄的不平等條約,歸還掠自鄰國的土地,載於《列寧文選》。結果卻是一場騙局。(鄒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