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之賢(上)

●前讀明史,有太祖讚髮妻馬氏「有唐太宗長孫皇后之賢」的話。近看大陸拍的「大唐情史」電視劇,一揭幕便重筆描繪長孫氏的賢德種種。長孫氏何許人也?賢在哪裡?本文據史說說。

 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鮮卑人。她生於隋文帝時仁壽元年(公元六○一年),死於唐貞觀十年,即公元六三七年。長孫家和皇帝李家是患難之交。皇后的父親叫長孫順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幕僚,為淵四出募兵打天下。皇后的同母長兄無忌,是唐太宗身邊的智囊人物,參與了「玄武門」政變的決策,為李世民坐上皇位立了大功。太宗又娶了長孫氏為妻,稍後即封為皇后,成了國母。

 至於長孫皇后的賢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

 一、飽讀詩書,謹守婦德。

 長孫皇后在閨閣之時,便專心致學,並且非常勤勉。每當侍女為她梳頭時,她總拿著書在看,可謂惜時如金。她讀的書很多,有經史,亦有女書。她尤好女書。她入主後宮後倡導女子讀書,創辦了「習藝館」。學習的內容有「女誡」、「烈女傳」等。她自己編寫的「女則」,數量達卅卷之多,也是後宮學習的內容。她嚴於律己,既不爭寵爭權,又不爭風吃醋。宮中嬪妃、宮人生病,她必去探詢慰問,甚至親自調理。她對自己的三個兒子要求甚嚴,對其他皇子、公主則寬容有加。她對皇帝丈夫,也常進「規諫之言」,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長孫氏去世後,太宗還念念不忘她的經常「微諫」。他說:「自后入宮,多聞規諫之言」,「今不復聞其善言,思失一良臣也」。(陸科梅)


長孫皇后之賢(下)

●二、記取歷史教訓,懇請勿讓外戚掌權。

 唐太宗是一個「玄鑑深遠」、知人善任的明君。他深悉皇后一家兩代有功於朝,無忌又是一個有學問、知謀略的人才,遂擬晉升長孫無忌為相。在擢升之前,先向皇后通通氣。沒料到,皇后聽後竟婉言謝辭。她首先感謝陛下對長孫一門的眷顧及恩典。接著便以西漢高祖皇后呂氏攫權、諸呂亂朝,危害社稷,招禍家族為例,規勸皇帝不要讓外戚掌權。這是她第一次婉辭。第二次是在她自己病重時,淚漣漣地懇求皇帝,勿重用無忌。太宗尊重皇后意見,便將此議暫擱。然而長孫無忌卻不甘心被壓著,在太宗駕崩後,積極地投入政治漩渦。先為外甥李治立太子謀畫,後來又為高宗初政而奔忙。霎時,他這個輔政大臣,便權傾朝野。但不久踢到了鐵板,武則天嫌這個「皇舅」擋道,於唐顯慶四年(公元六五九年),將無忌「賜死」,並誅族。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

 三、地位提升,儉樸未變。

 長孫氏當了皇后,仍儉樸如故。她規勸皇帝,對民間要輕徭薄賦,讓黎民安居樂業;對皇宮要去奢省費。她自己則力戒奢華,每當皇帝賜給她錦衣繡服時,她便拜辭不受。經常告誡兒子們勿奢勿貪。貞觀十年冬十月,她得了不治之症。有一天,太子承乾來看她。他告訴母親,為祈求上天保佑母親早日康復,他準備做兩件事。一為請奏陛下宣布全國「大赦」;二為延請道佛為母親「祈願」。皇后聽了,大為不悅。她說:「人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加。『大赦』,萬萬不可,因為大赦乃國家大事,豈以一婦而輕用耶!至於佛道『祈願』,我不相信有用。你千萬不要去勞民傷財。」太子遵從母教因此作罷。在皇后彌留之際,太宗來探病。她抓住皇上的手說:「妾下葬時,千萬勿用金銀珠玉作殉葬品,所需器物皆用木瓦之物。不要因妾而勞天下,投以大金。」最後囑太宗說:「你如能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太宗被感動淚流哽咽,她死時只有卅六歲,葬於昭陵。當太宗讀到她的遺書「女則」後,稱讚她為「百代之典範」。長孫氏之「賢」,也就廣為流傳了。(陸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