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起與他的試帖詩(上)
 

●錢起,不僅是唐代著名詩人,而且與盧綸、司空曙、李端、錢雄等合稱為唐朝「大曆十才子」。十才子中,錢起年輩最高,名氣最大。唐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即以錢起為首,並謂「右丞(王維)沒後,員外(錢起)為雄。」《全唐詩》第四函在杜甫、賈至後即收錄錢起詩達四卷三百五十餘首。而這位才子詩人,名氣卻大在他中進士考試時的「試帖詩」--

 唐代進士考試要考詩賦,詩題由主考官出,詩的格式一般要求為五言六韻的長律,首聯兩句要緊扣詩題,中間四聯都要對仗,全詩符合平仄,不准出現重複的字等。在森嚴的考場,又是由於臨時命題,加上種種限制,考試時考生緊張,腦子裡裝滿了名利得失,神志都不太清醒,哪能湧出真正的才思、做得出好的詩文來?因此,唐代的「試帖詩」(即按考試要求做的詩)寫得好的極少,流傳下來的就更少了。

 錢起考中進士的這一次,詩題為《湘靈鼓瑟》,他真不愧為「大曆十才子」之首,在考場中不慌不忙,才思湧溢,寫成了一首非常精彩,甚至連主考官也拍案叫絕的「試帖詩」: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湘靈鼓瑟」這個題目,是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句中摘出來。

 這種題目原本就容易束縛才子們的思維,試題的難度,聽說竟讓有的考生寫得文不對題或寫得內容十分貧乏。錢起卻彷彿有神靈相助,寫起來上天入地,如入無人之境。馳騁左右,語彙驚人。(余方德)

錢起與他的試帖詩(下)

●據傳說,錢起在中進士之前一次由湖州城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月夜在旅店庭院內散步,忽聽見戶外有人吟詩,念道:「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往來念了好幾遍,錢起出門去看,什麼也沒有,覺得很奇怪。到考進士時,《湘靈鼓瑟》詩寫好了十句,結尾兩句也久思難以如願,突然想起月夜所聽的兩句,用上恰到好處,便提筆接上了,人們認為這是詩鬼之賜,或是真正的「神」來之筆。

 天寶九年的進士主考官禮部侍郎李暐,在看了錢起的這首《湘靈鼓瑟》後,不禁「擊節吟詠久之」,連連讚歎為「好詩!好詩!」認為「是必有神助之耳」,方有神韻之功,並讚譽詩的最後兩句為「絕唱」。自此之後,《湘靈鼓瑟》成為試帖詩的楷模、後世幾朝幾代人學習的範例。例如在宋代時,就有不止一位詞人,將他那號稱絕唱的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一字不改地用於《臨江仙》詞中。錢起的這首《湘靈鼓瑟》,並非沒有缺點,它用了兩個「不」字,這本是試帖詩的一大忌,但由於詩寫得太精彩,主考官根本沒有注意,或一笑而過了。可是,在百餘年之後,倒引出了一段君臣之間的評論。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博學鴻詞科考試之後,決定了錄取名單,連同試卷一起呈交給宣宗審批。宣宗皇帝李忱也是詩人,曾寫有不錯的作品如《吊樂天》,這次他翻閱試卷,發現有的試帖詩中出現了重複的字,於是命人將中書舍人李藩叫來,問他說:「在試帖詩中出現重複的字應該怎麼辦?」李回答說:「這種情況很少見,偶然出現也許可以。」宣宗又問:「誰的試帖詩中有重複的字?」李藩說:「錢起,他的《湘靈鼓瑟》詩中有兩個『不』字。」宣宗說:「錢起的詩中是有重字,可這首詩怎麼比得上錢詩,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的詩中,出現重字而放寬不計,反而錄取他,這怎麼行?」從這場討論可以知道,大中十二年離錢起進士考試的天寶九年,已有一百餘年,宣宗君臣仍十分推崇錢起的《湘靈鼓瑟》詩,皇帝甚至認為,錢詩寫得好,有重字可以放過,別人卻不行。(余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