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戰船(五之一)

●戰船是由水上運載工具─船演化而來的。春秋戰國之交,有了專門用於作戰的戰船。到了漢代,戰船的形制向多樣化發展,產生了樓船、艨衝、艦、赤馬、露橈、艇等大小不等、功能各異的戰船。南宋以後,出現了利於海上作戰的海船,於是形成了與內河戰船平行發展的另一條脈絡。

古代戰船的濫觴期

 追溯古代造船的歷史,約在原始社會中晚期就已出現了。最初鑿木為舟,船內只能容納一、二個人,以後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漸漸地用木板造船。船體增大,可以運載更多的人,也就為渡水濟河,運送兵源提供了可能。舟船從此走上了兵役期,開始了戰爭的用途。

 太史公《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武王準備與諸侯會師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臨行時,姜太公左手持黃鉞,右手握白旄宣誓,告誡主管渡河的官蒼兕說:「蒼兕呀,蒼兕,管理好你的屬下,以及舟船,後到的立斬不赦。」這是用船運兵的最早記載。

 春秋中晚期出現了真正的戰船,水軍也隨之出現了。最早的戰船出現在陰濕多雨、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楚、吳、越三國都有自己的水師。越國的水軍稱「習流」。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記載,公元前四八二年春,越王句踐經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的準備,趁吳王夫差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國內空虛之際,發精兵四萬三千人及諳熟水性的「習流」二千人伐吳。大獲全勝,斬吳太子。在此前幾年,吳王夫差也曾派徐承率舟師水軍從海上出兵攻打齊國。能在海上行駛的戰船,當然有一定規模。在吳國有一位從楚國逃亡來的名將伍子胥,他曾編撰了一部兵書─《伍子胥水戰兵法》,惜已失傳,部分文字散見於他書。《水戰兵法》中說:吳國的戰船有大翼、中翼、小翼,以及樓船、突冒、橋船等,大小不同,戰鬥性能各異。大翼長十丈(約合今二十公尺),中翼長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另一說大翼長十二丈,寬一丈六尺,可容載官兵九十一人。其中五十名水手,二十六名武士,十二名持鉤矛斧者,以及指揮官、舳艫手等。裝備的兵器有長鉤、矛、斧各四柄,弩三十二具,箭三千三百支,盔甲三十二領。《水戰兵法》還將戰船和兵車相比較。說大翼相當於凌軍之車,小翼相當於輕車,突冒相當於衝車,樓船相當於樓車。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見到春秋時期戰船的圖像資料面世。(于炳文)

中國歷史上的戰船(五之二)

●在戰國初期的水陸攻戰紋銅壺和銅鑑上,我們見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戰船的圖像。其中兩件銅鑑出土於河南汲縣山彪鎮;三件銅壺中,一件出土於成都百花潭,一件出土於山西運城,一件為故宮博物院傳世品。其花紋都是以紅銅鑲嵌水陸攻戰紋,細部大同小異。水戰畫面表現了兩艘戰船對駛攻殺的場面。戰船都是船頭、船尾高高翹起的雙層船。下層是三名或四名彎腰站立持槳划船的水手,他們有的腰間佩劍。上層站立五名武士,都腰間佩劍,前面的四人或揮戈持矛,或彎弓搭箭。後面一人敲擊建鼓、丁寧(鉦),指揮進退。船頭旌旗飄揚,船後置建鼓、丁寧。從畫面上看,當時的戰船是雙層無帆無舵,靠水手划槳推動前進。船的上層前面掛旗幡,後面置金鼓,武士使用的兵器與當時的車兵沒有大的區別。格鬥兵器是矛、戈,但柄較長。遠射兵器是弓箭,衛體兵器是劍,識別標誌是旗幡,指揮系統是金鼓。

 從畫面上的戰船、船上武士使用的兵器,以及當時的史書記載看,戰國初的戰船尚處於草創時期,其用途常常是運送兵源。蘇秦、張儀在縱橫遊說時,都曾以船隻運兵的機動威力作威脅性說詞。張儀遊說楚國時說:「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秦統一後的戰船發展

 中國古代戰船走過了先秦時期的孩提時代。秦統一六國後,有了漫長的海岸線,以及廣袤的江南水鄉。為了加強統治,需要更大更先進的戰船。同時大一統的帝國也具備了建設強大艦隊的技術與實力。始皇晚年曾命徐福乘巨舟入海,赴蓬萊求取不老仙藥。能夠航海的船當然是性能良好的大船。在秦王朝的虎狼之師中,已正式組建了水軍,稱「樓船之士」,由屠睢率領,曾順江南下攻越。

 楚漢相爭,劉邦取勝建立漢朝,即詔令每歲立秋之後課試,選拔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各有員數。根據地形,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路用樓船。當時軍隊的主要兵種有四大類,即車兵、騎兵、步兵和水軍。水軍稱「樓船士」,由於他們善於用槳划船,又叫作楫濯士、濯卒。水軍的統帥稱「樓船將軍」。到了漢武帝時期,水軍的數量非常龐大。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命水師樓船士十二萬人伐嶺南百越。水軍分為四路,分別由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以及下瀨、戈船將軍等率領,由桂陽、零陵、牂牁江等地出發,合擊南越,最後在番禺會師。樓船將軍楊僕靠船大兵精先行獲勝。後來又多次立功,深得漢武帝的賞識。(于炳文)


中國歷史上的戰船(五之三)

●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的戰船有樓船、斥候、先登、艨衝、艦、赤馬、露橈、艇等。到了東漢時期,除了划船必需的櫓、槳外,掌握航向的舵,借助風力的帆、桅杆,以及掌握平衡的碇等都已出現,其名稱見於東漢末年劉熙編著的《釋名•釋兵》。諸書中說樓船上有「廬」,有「重廬,曰飛廬」,又有供偵察監視的「爵室」。稱:

軍行在前曰先登……,外狹而長者曰艨衝,以衝突敵船也;輕疾者曰赤馬舟,其體正赤,疾如馬也;上下重版曰檻(艦),四方施版以禦矢石,……五百斛以上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三百斛曰舟周,……二百斛以下曰艇。

按《釋名》所言,漢代的戰船已有大小不同的各種形制,適合戰爭的各種需求。樓船為大型戰船,可對敵船實施強擊,船上設有「樓船將軍」統領,又是指揮船。艦也是一種有防禦設施的戰船。艨衝船體狹長,速度快,當為一種攻擊戰船,但也有防禦設施。赤馬舟體輕,行駛速度快,可追擊,可偷襲。斥候為瞭望船,小艇可用於巡察水寨,與陸戰的巡哨同。將這些戰船混合編隊,合理配伍,就組成了一支強大的水軍。從現有資料看,漢代前期的戰船沒有桅杆船帆,還是靠人力划槳推進的,至於張帆借助風力航行的記載見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公元二○八年,曹操與孫權、劉備在長江中游的赤壁對壘。曹兵人多勢盛,但不習水戰,就把戰船用鐵索連接起來,便於人員彼此通行。周瑜利用了曹兵的這一弱點,以吳軍諳熟行舟水戰之長,派遣了數十艘艨衝、鬥艦,在船內裝滿用魚油浸過的柴草,外面蒙裹帷幕,插上牙旗,偽裝投降,船行至曹軍水寨附近,突然升起風帆,點燃柴草。這數十艘火船像利箭一般馳入曹軍水寨。曹兵的戰船因用鐵索相連難以分開,結果被大火全部燒毀。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土崩瓦解,從此吳、蜀與魏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吳國,有不少善於率領戰船進行水戰的猛將,如黃蓋、丁盛等。

 這一時期戰船最大的進步是風帆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船速,節省了人力。另外樓船、艨衝的船體加大了,孫吳製造過「五樓船」,以及可以在近海航行的海船。

 西晉滅東吳時使用了更大的戰船。晉將王濬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造大船連舫(可能是一種雙體船),船方圓一百二十步,上面建有城牆樓櫓,四面開門,可以縱馬。孫吳為了抵禦晉軍,在長江上橫攔起了條條鐵索。但也沒能擋住沿江而下的王濬水軍,結果「千尋鐵索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孫吳滅亡了。(于炳文)

中國歷史上的戰船(五之四)

●此後一直到隋唐,戰船的種類和魏晉時無大變化,主要是戰場仍然在內陸江河。隋滅陳時,楊索所乘「五牙」樓船,高十丈,船上築起樓櫓五層,並置可以拍擊敵船的拍竿六具。拍竿長五丈餘,在荊門延州與陳呂仲惠水軍接戰,發揮了極大的威力。四艘「五牙」樓船先後擊破擊沈敵船十多艘。當時隋軍的戰船除「五牙」樓船外,還有「黃龍」、「舴艋」、「平乘」等較小的戰船。

 唐代在戰船技術上,發明了靠人腳踏推動的輪形槳葉。這種輪形槳據說在晉代,祖沖之就已發明,他製造出了「千里船」,但記載不詳。唐代李皋「嘗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以蹈之,翔風鼓浪,若掛帆席」。他創製的是靠兩個輪形槳推動的戰船,其快無比。這種船稱作「車船」。其特點是比人力划槳省力,速度大大提高,與張帆靠風力推動相比,又不受風力風向限制,為製造更大的戰船提供了可能。

 拍竿是南北朝隋唐時期創製的新型水戰武器。它是一根一端縛有重物的長竿,用木架安裝在戰船的頂部。與敵船接近時,用人力或轆轤拉起拍竿,自上而下拍擊敵船。自戰船走上戰爭舞台以後,遠射武器一直為弓弩利箭,格鬥兵器為戈矛戟鉞,這些兵器只能殺傷敵人兵員,而不能擊毀敵船。只有拍竿才能達到擊沈敵船的目的,隋軍與陳軍的水戰,拍竿登台發揮了打擊敵船的威力。

從河船到海船的轉變

 宋代是中國古代戰船圖像資料最完備的時代。在仁宗時期曾公亮等官修的《武經總要•水攻》一節中,除有多種戰船的文字記載,還有各種戰船的圖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內河戰船已經走向鼎盛時期。宋元以後,戰船的另一條主線--海船也逐漸走上成熟階段。

 《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六種戰船,有樓船、艨衝、鬥艦、走舸、遊艇、海鶻。書中樓船圖顯示建三層樓櫓,船體上伸出七對槳棹。樓頂安裝拍竿一具。艨衝、鬥艦上都有防護裝置。可惜的是,在這些船上都沒有繪出桅檣風帆。同時代的其他史籍中記載,當時的戰船已大量使用風帆。宋朝從太祖趙匡胤起,就非常重視兵器的製造,從而促進了戰船水戰的發展。

 南宋紹興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年),反抗軍楊么在洞庭湖大破進剿官軍,所使用的戰船是為宋代戰船的典型。這種大型戰船,長三十六丈,可乘水兵千餘人。船頂設置了十丈長的拍竿,船體安裝有二十二至二十四組輪形槳。行駛時,踏動輪槳,巨大的戰船在洞庭湖上往來行駛如飛,與進剿的官軍接戰,以拍竿擊毀敵船,官軍大敗。但這種戰船只適於在寬闊的水域行駛,使用並不普遍。當時常見的仍是中小型戰船,如「飛虎戰船」,置四盤輪槳,每槳八枚葉片,輕巧快捷,實用性強,還有一種「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的複合戰船,靠划槳推動,也很利於實戰。(于炳文)

中國歷史上的戰船(五之五)

●北宋以後,海船的發展也很令人注目。靖康之難,金兵大舉南下,掠徽、欽二帝,繼而飲馬長江。高宗南渡,完顏宗弼乘舟順江而下,肆掠金陵。在其北歸之時,抗金名將韓世忠以海舟在鎮江焦山、金山一帶攔擊金兵,把金兵逼入黃天蕩,圍困四十餘日,幾乎擒獲宗弼。後來金人掘開老鸛河,繞到宋軍上游,用小船縱火焚燒宋軍海舟。海舟龐大笨重,行動不便,慘遭敗績。黃天蕩一戰,可以說成也海舟,敗也海舟。南宋嘉泰三年(公元一二○三年),池州秦世輔改製海舟,船長十丈,用四十二個水手十支櫓划動,運載水軍一百零八人。更奇特的是,船身裝鐵甲,船頭安裝有犁鏵型衝角。靠船堅力猛撞擊敵船,所以起名叫作鐵壁鏵嘴海鶻。元代曾兩次派水軍跨海東征日本,用的多是海船。第一次所派出的九百艘戰船中,有三百艘「千料船」,據後人考證,載重可達一百三十噸。在宋元時期,逐漸把戰爭由陸海、內河擴大到了海上。是兵器戰具的進步,也是人類又一悲哀。

 海舟也用於載運友好使者來往於鄰近諸國。北宋崇寧、宣和年間,為了遣使出訪高麗,建造了巨大的「神舟」。宣和時建造的「神舟」長三十七丈,寬七丈五尺。船底尖削,船上裝有兩根桅杆,立於船頭的高八丈,船中的高十丈。

鄭和的艦隊

 明成祖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遠洋海軍艦隊,七次下南洋。首次出海率船二百餘艘,以大型寶船為主,達六十二艘,最大的寶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船上裝載了各種貨物珍寶。其他還有護衛船和補給船,組成了二萬七千五百餘人的遠洋貿易隊伍,開始了中國航海史具特殊意義的航行。

 鄭和出海乘坐的寶船,據記載是在南京附近製造的。五○年代在中保村明代造船廠舊址發掘,出土了一根長十一•○七公尺的鐵梨木舵杆。有人推斷,這根舵杆正適合寶船使用。據此復原,當時的寶船是一種寬體平底的巨船,屬利於海上航行的沙船系列。船上立九根桅檣,掛十二面風帆,乘風破浪。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也是中國古代造船業鼎盛時代。此後在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造大福、海滄、滄船與倭寇海戰,船上裝備了佛郎機、碗口銃等許多火器,屢屢取勝,但這只是中國古代戰船最後的輝煌。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鐵甲板蒸汽機戰船最終取代了木製戰船,傲然行駛在海上。(于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