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狂人日記(四之一)

●民國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中國知識青年對現實社會的種種關懷。當時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狂人日記〉造成轟動。其文試用諷喻的筆法,反映他對紛亂不安時代的看法,文中更點出中國人因受某些傳統觀念所誤,以致「禮教殺人」的憾事不斷上演。為了喚醒民族靈魂,他勇於為文批判,企圖打破封建思想的牢籠。

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風起雲湧,早期的文學雜誌刊載語體創作,推動提倡,價值俱在。在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中介紹:「從一九一七到一九一九年,是文學革命的時期;從一九一九到一九二一年,是新文學拓墾的時期。在前一時期,以《新青年》和《新潮》兩刊物為重心;後一時期則以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時事新報》的『學燈』、《國民日報》的『覺悟』、《少年中國》雜誌為重心,沒有這幾份報刊的支撐和奮鬥,不但新文學運動的高潮不會到來,而且有中途夭折的危險。」

創作動機

 《新青年》自一九一八年一月號起刊載白話詩,同年四月號全部採用白話文。迄至一九二一年七月號(九卷六期)為止,網羅有當時最優秀的新文藝作家,刊載過最具影響的作品。詩作方面主要作家有胡適、劉復、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唐俟(魯迅)、陳衡哲、玄廬、俞平伯、康白情。散文作家有陳獨秀、錢玄同、李大釗、胡適、劉復、張崧年、蔡元培、孟真(傅斯年)。戲劇方面有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以及從事譯劇的陶孟和、吳弱男、沈性仁。文學批評方面有周作人、胡適、朱希祖、沈雁冰(茅盾)。各類文體中作家,作品較為薄弱的是小說,儘管從事翻譯域外小說的質量可觀,但創作本土小說的作家僅有魯迅和陳衡哲(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新文學運動早期的女性作家,因作品較少,聲名為後起的冰心,廬隱等所掩)兩人。

 一九一八年三月間,《新青年》月刊的中堅人物錢玄同(一八八七—一九三九年,文學批評家,語言文字學家)來到北京紹興會館找老同學魯迅(同為章太炎弟子),浼請為《新青年》提筆助陣。魯迅事後有記: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彷彿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吶喊》序)

 又記兩人對話:

 魯迅對錢玄同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錢玄同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吶喊》序)

 就此,原本悲觀失望的魯迅,重新燃點起他痌瘝民生,引起療救的決志,一如達摩在一葦渡江之後,從此開始他孤身曳杖的悲壯萬里之行。同年五月《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號,刊出了他的〈狂人日記〉,是為魯迅的第一篇小說,也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楊昌年)

魯迅的狂人日記(四之二)

●象徵指涉

〈狂人日記〉由十二則日記連綴而成。前有一文言小序,假託敘述者口氣作記。由序中「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來看,筆者以為這是類同《紅樓夢》的障眼法。文本理念既出於作者胸臆,指涉人物並非實有,小序的作用在故布疑陣,明說瘋者實有其人,其實是怕讀者(尤其是有所居心的假道學者)們對號入座找到砲手就是敘述者自己。而「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一句尤其反諷,全然顛覆了瘋者的清醒認知,彌縫有跡,教假道學們無的放矢,卻又能讓會心者看出作者的顧忌與不得不化妝免禍的無奈。

 第一則:就已由「三十多年不見月光」的瘋人瘋語象徵昨睡今醒,昨死今生。「趙家的狗」指涉小人。昏睡者、假道學、小人既多,都是些容不得你清醒的,獨醒者當然孤獨害怕,所以「我怕得有理」。

 二則:眾人看瘋者的眼色、神情都很「怪」。瘋者檢討原因是:「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象徵他曾有批判古老傳統的發砲,是以古久先生,趙貴翁一夥人同仇敵愾,團結衛道,來「同我作冤對」。連小孩子也「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瘋者明白:「他們娘老子教的」,說明昏聵症的基因延續,冬烘老學究之後仍有冬烘小學究繼起,是個沒完沒了的絕症。

 三則:加強眾濁濁清瘋者的惶恐。重點顯現:「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喫人』!」

 文本重砲在此--禮教殺人!

 四則:被喫的恐懼加強,醫者來診把脈,瘋者想著是:「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喫。」醫者的話「趕緊喫罷!」指的是喫藥,瘋者解讀為大家要來喫他。「我自己被人喫了,可仍然是喫人的人的兄弟!」點明在殺人禮教的慣性之下,親屬淪為凶手而竟不自知。

 五則:由《本草綱目》上載人肉可以煎喫,以及「易子而食」、「食肉寢皮」證明四千年來的喫人傳統。禮教殺人而不見血的理所當然。

 六則:很短,卻是由衷的呼喊:獅子凶心(喫人者)、兔子怯弱(被迫害者)、狐狸狡猾(小人)。

 七則:忖度喫人者的手段,不直接殺人(怕有禍祟),只用羅網,逼迫自殺。四千年慣用的伎倆,銅牆鐵壁的環境迫得受害者無處可逃不能掙扎,只能帖然就死。(楊昌年)

魯迅的狂人日記(四之三)

●八則:瘋者向年輕人探詢喫人的事,那人閃避不得,竟說是「這是從來如此」。瘋者反問的一句:「從來如此,便對麼?」透露出盲從惡劣傳統的可悲。狼、海乙那、狗是基因相連的喫人族。傳統籠罩之下,眾濁無非一般。

 九則:「自己想喫人,又怕被別人喫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這是什麼生活?偏偏人人都只去順應,不思破解,若有,那就是「離經叛道」的不對。

 十則:瘋者掙扎自救,向大哥說理:文明人早已進化到不喫人了,勸大哥「轉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瘋者的呼籲落空,聽到從大哥口中吐出的「瘋子」,恍然明白:「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喫了,不但太平無事,只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喫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

 十一則:出現了柔性成分,憶起五歲亡妹「可愛可憐的樣子,還在眼前。」妹子是被大哥喫了,母親不反對割肉療親。「一片喫得,整個的自然也喫得。」大哥勸母親莫哭:「大約因為自己喫了,哭起來不免有點過意不去。如果還能過意不去……」作者在後段顯示了對人類良知甦醒的微渺的希望。

 十二則:想得透徹了,所處的環境竟是「四千年來時時喫人的地方」。或許在以前瘋者已經在無意中吃過小妹子的肉,現在輪到自己被喫。「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結句孤獨、蒼涼,警意沉重。

 十三則:「沒有喫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是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悲憫。惡質的舊有總會過去,只能忮求新來的不再重蹈!

意識評估

 筆者以為:華族的文化脊椎在儒學傳統;「禮」的作用如「不成文法」,慣性的養成足可消弭罪惡於事先,那是遠比制裁犯罪於事後的刑法更為理想的正本清源。儒學傳統的禮教無罪,罪在後世的陋儒、腐儒,是他們的曲解,倒行逆施,坐使傳統禮教條文僵化,喪失了人本精神,寖成為迫害人權、蔑視人性的罪惡淵藪。(楊昌年)

魯迅的狂人日記(四之四)

●試看孔孟之道:「吾與點也。」(〈先進〉第十)何等的自然活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可不正是最早的民主?尤其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陷父於不義。」(《孔子家語》)表明了孔子不受亂命,尊重個人,維護人權的正確觀念。只是「物必自腐然後蟲生」,時間一久,陋儒、腐儒輩出,解說失當,惡質規範,偏離禮教正道而不自知。抽樣如迄今尚有版本的《二十四孝》(元郭居敬撰),其中的荒謬令人詫異,如王祥臥冰求鯉(冬日臥冰,何能不得感冒?)吳猛不驅蚊(難免登革熱)。行孝是好事,但如一定要摧殘身體,豈不與「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的孔子之道相違?再說,若是正常的父母,也絕無要求子女摧殘軀體來行孝的。陋儒之見可怪,更怪的是由元迄今,六百餘年,這本爛書居然仍在出版散布毒素!

 抽樣再如晉獻公時的驪姬之禍,公子重耳見機逃亡,保全了性命,其後終成為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那世子申生胡塗,竟然屈從亂命,自戕而死。宋代張載在他的〈西銘〉中居然讚揚:「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這位儒者既是「濂、洛、關、閩」中關派的首腦人物,觀念居然如此腐舊,令人齒冷。

 四千年來,禮教殺人何只千萬。也曾有清醒者在小說中予以揭發,如《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之死」,那腐儒王玉輝死守「三從」,居然贊同夫死無子的三姑娘殉節。當然他還另有因素:一是寂寞寒士想要製造個烈女來讓他自己出名;另一是為他構思已久的袁祭文找到題材。這冬烘一直到女兒死了才恍然覺悟,為什麼不要一個活生生的女兒;而要去掙那一座冷冰冰的貞節牌坊!

感慨作結

 〈狂人日記〉受到俄國果戈里(Nicholas Vasityevitch Gogol, 1809-1852)〈狂人日記〉的影響。但主角不同於果作猥瑣的偏執狂患者。狂人非狂,是具有異於常人的洞察力及同情心,文字非瘋囈而是知識分子良知的呼籲。文本較之果氏,憂憤更深廣,批判更犀利,體現出新文化運動徹底反封建的精神;而且是魯氏「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批判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悲憫兩線同具的力作。筆者在附中高三時看它不懂,承蒙歷史老師郭成棠先生教導始有了悟,如今執筆評介,感懷曩昔,尤其思念遠赴異國的老師。(楊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