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裡的大畫家 八大山人與石濤

●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滿清入關,統治了中國,明亡。明帝王皇室裡的朱田桵(八大山人)與朱若極(石濤),為了逃避滿清的迫害,都出家當了和尚,畢生化於界外,專心作畫,不擬古而風格新奇,是劃時代的兩個偉大的畫家。

 八大山人一生定居南昌,名滿天下,南昌現有「八大山人紀念館」,陳列他的作品,供人瞻仰;石濤在遊歷南北各地後,晚年在揚州鬻書賣畫,卓然自成一家,影響了揚州八怪的畫風。

 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五),亦名朱耷,出家法號介山,別號雪個、個山、傳綮、法堀、人屋等,使用不同的名號,表示他不同時期的思想與生活。他在畫上署名八大山人,意謂「四方四隅,以我為大」,寫時將四字緊連在一起,既像「哭之」,又像「笑之」,深感國破家亡之痛。

 明亡時他十八歲,個性倔強,出家卅年後,又棄僧從道,還在南昌修建了「青雲譜道院」,主持這個道院,有廿六年之久,一生變化很大,情緒起落不定,曾發狂顛,裝聾作啞,縱情詩酒,將內心的隱痛,形之於筆墨,展現在畫中,大放異彩。

 他畫荷、畫梅、芭蕉、竹石……取其折枝殘部,不泥成法的構圖,形成了他特有的風格。我曾在台灣大學的圖書館裡,親覽了他的許多小幅作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內有畫的魚、鳥,冷漠,畏縮,魚憤怒的四方白眼,背向人的鳥,孤傲獨立,完全是他自我的心情的寫照,畫得簡約大方,把大寫意的畫法創新了。其後石濤、吳昌碩、齊白石等,亦步亦趨,更為之發揚光大。

 石濤(一六四一—一七○七)原名朱若極,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瞎尊者、清湘老人、苦瓜老人、零丁老人、阿盲子、阿長及石道人等,名號之多,古今少見。

 他是明朝靖江王朱守謙的後裔,父朱亨嘉在滿清入關後,在廣西自稱監國時被殺,當時的他僅有五歲,由傭人背出潛逃,自幼出家當了和尚,流浪四方,專心作畫。與八大山人、弘仁(漸江)、殘(石溪),合稱四大高僧畫家。

 石濤小八大山人十五歲,對之崇敬有加,曾致書求畫。書中有云:「……濟將六十,諸事不堪,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闊小幅,平坡之上,老屋數椽,古木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款寫大滌子草堂」(可見他對山水風景的喜愛),當畫寄到,見畫「歡喜駭歎」,摯敬肅穆之情,表露無遺。

 他在漫遊名山中,獨鍾黃山,常言「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他的山水畫中,一幅《千竹圖》,題詩「苔色水聲千丈畫,梅花竹子一山詩;予生徒向風塵老,爛醉揮毫非是癡」,字好,畫好,詩好,意境高。

 他是「黃山派」畫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搜盡奇峰打草稿》、《潑墨山水》、《雲山圖》及《山水清音圖》等,論及山水畫,莫不推崇石濤為第一。其後,張大千、高劍父、林風眠等人,都是他的繼承者。

 兩個皇室後裔,畢生隱於市,精於藝,創新國畫到了一個新的境地,可貴可敬。(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