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對聯  

●胡適以倡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早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革的八項主張,不用典,不講對仗……而對聯是長期流行中國最講對仗的藝術形式,作為新派代表人物的胡適卻一生喜愛這一古老的舊的形式,是很值得深切注意的。

 一九一七年,胡適返鄉完婚。新婚之夜,這位新郎官自寫了兩副對聯:

 舊約十三年,

環球八萬里。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歲老新郎。

 洞房花燭夜,胡適卻鍾情於此,可見胡適志趣之一斑。

 其時,他還為故鄉友人方慶壽書聯:

 故鄉真在何處,

舊友只剩斯人。

 在受歐美風雨薰陶的胡適看來,離國七年,故國一如既往,一無發展,除撰文《歸國雜感》大發一番「他鄉勝故鄉」的感慨外,寫下了這一對聯,不難看出他對故國徬徨迷惑之情。

 胡適交友非常廣泛,性情平易隨和,朋友索書,尤其是故鄉人,均是有求必應,如同鄉胡屏兄弟姐妹均有書聯相贈。一九四七年正值胡屏妹結婚,胡書聯:

 蜜蜜甜甜做好朋友,

 歡歡喜喜造新家庭。

 其為胡屏書聯即是集王安石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同時也給族侄胡福同同樣一副對聯,足見他對王荊公崇拜之情,亦可見他那種在國內外風雲突變的時局中,採取孤芳自賞的心態。

 為胡壽民所書聯即是集陸游句: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鄉里長期從事教育的程本海,其祖父乃一方仁者,九十壽辰之時胡適作書贈:

 五百里內,人尊大老,

 九十歲了,心猶少年。

 胡適在此身體力行「不避方言俗語」,自己規定的行文規則了。

 而為程本海本人書聯言簡意賅:

 但用我法,毋恤人言。

 其中融會了西哲但丁有關獨立思考的哲學思想。胡適書聯的字,清臞瘦削相當工整,從來不肯作草,一橫一捺都拖得很長,簡直是字如其人。

 一九八○年,安徽某刊物曾刊載胡適一副對聯: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其實,胡適還曾將其下聯易為:

 遇飯即飯遇茶即茶;

 跟好學好跟衰學衰。

 後者流行徽州各地,已成為當地民謠。

 一九三○年胡適為某人書聯,聯曰:

 剛自取折,柔自取束,

 居知所為,行之所之。

 該聯內涵極深遠,體現了中國儒家傳統核心中庸之道。而他又為胡節甫之子書聯:

 荊樹有花兄弟禾,

 畫田無稅子孫耕。

 此處胡適是在引經據典古為今用,用來規勸節甫不團結的兄弟的。胡節甫原在上海開設瑞生和店,曾資助胡適留學川資。節甫故世時,胡適寫輓聯:

 君是一個失敗英雄,而今已矣。

 我灑幾滴感恩涕淚,何日忘之。

 這是中國士大夫知恩必報之意。

李大釗遇難,《新青年》編委之一劉半農逝世,胡適撰聯:

 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友,而今又弱一個。

 打油風趣,幽默情懷,當年知音者,無人不哭半農。

 一副對聯,同時表達了他對「南陳」「北李」及《新青年》同仁的無限哀思。足以說明他對當時思想先驅的深切懷念,同時也可說明胡適楹聯功底之不凡。

 在眾多的對聯中,據胡適自己說,他最喜歡的是: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

 自胡適日記中,這副對聯的下聯原文為:

 少說點空話,多讀點好書。

 現在人們尚不知他是否用此為人作聯,但我們不難從此看出胡適治學做人之道。胡適服膺乃師杜威實用主義,認為乃師主義之實質是一種方法論,胡適把它概括成上聯幾個字。而這種方法論與中國傳統特別是徽州學派治學的「懷疑」求實精神不謀而合,因之胡適對此一往情深,不顧忌後來的批判非議了。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九日胡適已有幾次心臟病發作,在特別護理監護下,還應老鄉學者胡家健邀請,代寫兩聯:

 其一:四更山吐月,殘月水明樓。

 其二: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聯中透露出一個知識分子憂時憂國的悲哀,四天後胡適即長眠在被他視為第二故鄉的寶島台灣。

 胡適故世後,或許人們熟知他生前喜愛楹聯,上至「總統」下至績溪旅臺同鄉會會長,均送了大量輓聯,還有人將它編纂成冊。(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