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新與舊》逐步西進的哈日風 朱全斌

大陸女星趙薇因為替某時尚雜誌走秀,穿上了設計師自以為扮酷的日本軍旗裝,結果引起仇日人士的憤怒,現在還被湖北當作不愛國的案例列入學校教材。

我在上海就聽朋友說,上海人雖然崇歐媚美,但絕不可能像台灣這般親日,因為他們對日軍在閘北的大轟炸記憶猶新,也忘不了發生在離上海不遠的南京大屠殺。

然而,改編自日本漫畫的台產偶像劇,像是《薰衣草》、《流星花園》等,卻正透過盜版的VCD紅遍大陸。劇中人不但有著像杉菜、太郎這樣的日本名字,還說著日式語法的句子,過著亮麗的日式生活。我的上海朋友恐怕該修正他的說法了。雖然原汁原味的日本流行文化在大陸還未能稱霸,但經由台灣稀釋過的日本文化果汁卻登陸了中國,也引起了恐慌。原已獲准播出的《流星花園》就因為被家長、校長們認為會教壞小孩而遭到禁播。

記得將近十年前,台灣官方的文化政策也仍然走的是恐日、拒日路線。自民國六十二年下令禁止日本文化產品輸入開始,台灣電視上一向看不到日本節目也聽不見日語,更別說是日本頻道了。在二十年「去日本化」的過程中,包括我在內的台灣年輕人主要消費的是美國的大眾文化,我們聽美國音樂,喝可口可樂,穿Levis及Polo衫,透過對好萊塢文化商品的接觸,我們認同也嚮往美式的生活。

不過,台灣人哈美仍然有文化上的距離,畢竟西方人與我們是不同文不同種的。因此日本節目一旦解禁,日本文化就用足以燎原的迅火之勢征服了我們年輕的一代。套用傳播學上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理論,當電視節目中角色的文化背景越接近我們自己的,我們就越容易認同其中呈現的風格、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怪不得現在的年輕人流行學日文,取日本名字。日本已經取代我輩的美國成為他們最嚮往的國度。我的學生畢業第一志願是要進Jet TV這樣的日本頻道工作;友人還在念高中的孩子夢想去日本作聲優(配音員);寧擇日本而不願去美國念書的例子也越聽越多,有許多孩子乾脆直接告訴你他好想做日本人喲!

這股潮流已逐漸在西進,中國官方的禁播卻無法抵擋非法小耳朵與VCD的威力,就像台灣在解嚴的前幾年日本盜版錄影帶猖獗於市場的情形一樣。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是「民之所欲」,歷史的仇恨遲早要向經濟勢力低頭。

不過光靠文化的近似性還不夠,形成哈日旋風還有另一個不大被討論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在他們大眾文化中顯現了極為精緻講究的專業品質與生活態度,而這正是本土文化所缺乏的。年輕人自大眾文化中吸取文化認同的養分,而台灣的大眾文化卻一向採取抄襲、模仿這些省時省力的做法,怪不得台灣年輕的一代都幾乎要變成外國文化的領養兒了。不知大陸的年輕人能豁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