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媒體 大家一起來誤國?

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有八台24小時播放新聞的頻道,二億三千萬的美國只有二台(CNN.FOX),人口一億多的日本連一台都沒有. 不知從何時開始,政爭、犯罪、緋聞、八卦狗仔、迷信、神桌等新聞,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為什麼媒體開放後,換來的竟是這樣的結果?當媒體愈來愈講究速度、聳動、 效 果,而犧牲品質與深度後,整個社會正在遭受何種衝擊?台灣媒體是不是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

若是問問台灣閱聽大眾,對媒體的整體印象、滿意度如何,那將是不分階層、學歷、年齡,不分海內外,可用「抱怨一籮筐」來形容。

例如超過九成五台灣人民天天收看、平均每人每天花2.5個小時的電視媒體,就讓很多閱聽人相當受不了。

住在大陸北京的台商、京鼎公司總經理江政岷,每次透過衛星收看台灣的電視新聞,都強烈感受到台灣是不是快完了、快不行了!

一位二十四歲、在上海念大學的台商子弟,日前在網路上寫給台灣網友的信件,被大量在網路傳閱。其中提到:「我建議你,台灣的電視能不看就不看。你知道嗎?我在上海四年就遇到了兩次搶劫,學校對面社區還有人因搶劫被刺殺,學校著火,電視也沒報……,要是台灣早是頭條了,還SNGㄌㄟ!。我媽說台灣的新聞十天不看都沒有關係,因為從頭到尾都是在報哪裡有殺人、哪裡有搶劫,十天後也是一樣。好像全台灣處於殺人狀態一樣。」

無法陪女兒看電視

前味全食品董事長魏應行,有一天在家裡與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一起看電視。結果,他愈看愈手足無措、坐立難安。因為新聞畫面上,跑馬燈一次又一次的跑著,預告一條重點新聞:「父親強迫女兒口交。」

人民期待媒體自重

隔天中午,他特別找公關室協理黎明珍一起吃午餐,問她是否可以運用她在公關界十幾年的人脈,向電視台「建議」如何使用跑馬燈、如何辨別重要新聞。「他真的相當生氣,期待媒體可以自重,」黎明珍回憶當時情景說。

大眾對於媒體現況的批評,以及認為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有下列幾個重點:

一、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更模糊

做為一個閱聽者,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深深覺得,現在的媒體是各種觀點都接受、都報導,胡說八道的也不少。但是媒體若缺乏專業判斷,等於只是提供「眾聲喧囂」的園地而已,更讓大眾覺得很混淆。

二、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這種現象在政治新聞裡十分明顯。親民黨立法委員李慶安曾經指出,國會議員努力問政到心灰意冷,因為「好好問政協商,媒體上一個字也不會有」、「建言一個字也不會出來」。倒是在國事論壇上貼大字報、唱情歌、打架、對罵或鬧緋聞就一定上新聞。

三、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久了後,潛意識裡,會讓人覺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好,而且對下一代的成長也有傷害。

四、缺乏深度與內涵

不久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與《天下雜誌》記者聊天時,提到台灣的電視十分缺乏深度,影響的是台灣的整體文化,會變得比較速食,只能接受能立即了解的東西,需要思考的,就不太願意接受。

五、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例如璩美鳳性愛光碟的新聞,連上十天的媒體頭條。至今三、四個月了,媒體仍是不乏璩美鳳的進展報導,活像一部連續劇。

做過記者、這幾年專心在推動青少年教育與媒體改革工作,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雖然媒體是社會的鏡子,但是也不能誇大某一種層面,而排擠了其他更有意義的新聞。

六、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前經濟日報副社社長、剛剛從服務滿二十七年的報系退休的盧世祥,近日來醞釀成立一個監督媒體的「媒體公害防治基金會」,希望透過他律來迫使媒體自律。盧世祥指出,新聞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相。但現在台灣媒體太多,競爭激烈,講求速度與數量,只要有記者會,管他是不是真的,就先播出去。

七、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曾任中央社長、中廣總經理的資深新聞人唐盼盼指出,台灣正要邁向國際化,正需要更多海外「耳目」,幫台灣蒐集資訊。但是現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的國際報導太少了,「好像只剩下公共電視台劉必榮教授『七點看世界』,在分析國際事務,」他說。

八、缺乏文化、教育、社區新聞

台大歷史系碩士、十多年來一直在南部地區從事社區工作、歷史研究的鄭水萍,常常鼓勵認識的記者多報導一些文化或社區發展。得到的回應常是:「鄭老師,你講這些太深了啦。」

九、推波助瀾一些社會現象

例如媒體報導樂透,幾乎是無時不刻、巨細靡遺,還提供各種解牌方式,令不少人士憂心,再這樣下去,會改變社會原本重視勤奮的價值觀。

八卦與主流媒體共生

社會觀察家、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去年就指出,在生存不易的情況下,現在台灣是八卦與主流媒體共生。

《聯合報》社長王文杉表示,台灣市場太小,不像美國等大國,可以讓質報與八卦報各有各的市場,都可以生存。但是在台灣,質報一定要是量報,才有辦法生存下去。因此「不只是考驗媒體經營者,同時也是考驗台灣讀者品味的時代,」他說。

媒體造就白痴文化

根據公共電視台研究發展部研究員曹琬凌所撰寫的,一篇探討國內外新聞倫理的報告中指出,一九七○年代因揭發水門案醜聞,而獲得B4陽Q茲新聞獎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卡爾.伯恩斯坦,曾在一九九二年批判太過市場導向的美國新聞界,造就了白痴文化。

伯恩斯坦說:「我們已經偏離真正的新聞,而逐漸創造出一種沒有內容的訊息式娛樂。我們教導讀者與觀眾,瑣碎的事反而是重要的,庸俗而窺視性的消息比真正的新聞還要重要。」

這位美國記者的話,也正點出了今日台灣媒體的問題。

不久前,中國大陸一本較前衛的雙周刊─《新周刊》,曾經以「弱智的中國電視」當封面主題,批評大陸電視。今天台灣的媒體是否也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

(更多的內容,請見天下雜誌251期)